
《密法言說的時間和空間》
2024-09
【問】:佛教理論中的時間和空間有兩方面的屬性:一是時間和空間依於根本智而呈現。另一個就是生命體驗,要藉助時間和空間才能呈現。這第二條生命經驗要藉助時間和空間才能呈現,是指生命經驗,行法實踐要在共法世間進行嗎?還是說經典裡的密法言說的時間和空間,我們要把它還原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中?
【答】:這是很好的問題。時間和空間這裡有一個說法不準確,就是時間和空間是依於根本智而呈現,這個不準確。是不是在我們以往的講義裡面沒有明確說還是怎樣,我們再澄清一下。
時間和空間是一切法現前的條件,它不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它並不是依於根本智而生,一般不這樣講,就好像時間和空間是在根本智之外出生的,不是。時間和空間在哲學裡講就是先天條件,在佛教裡講就是依於自性根本智的,是一切法普遍存在中的,不依於自我因素的參與來決定的。這要講清楚就是時間和空間是一切法現前的條件,沒有離開一切法存在的絕對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再說一下,沒有離開一切法存在的時間和空間。
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設想一個沒有任何事物而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我們沒有辦法設想一個空間裡沒有任何東西,也沒有辦法設想一個時間裡沒有任何東西。在自然科學,有些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獨立存在的實體,可以拿出來單獨做研究。然而,在佛教不是這樣。時間和空間是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帶給我們生命經驗的必然條件,所以「生命經驗要藉助時間和空間才能呈現」這句話沒錯,所有的生命經驗必須在時間和空間裡面才能呈現。
後面「是不是指行法實踐要在共法世間進行」,這個不對。時間和空間不單在共法世間,在報身世間也是存在的。我們在報身世間生起妄想,在妄想的場景裡面,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在佛教是怎麼產生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分別」產生空間,「執取」產生時間,時間和空間必須依賴諸法的存在來呈現。在哲學中,空間是指這一法與其他諸法有差別,所以差別產生空間。時間指這一法的存在本身有一個相續,故相續產生時間。把時間、空間講清楚了,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就是行法實踐。行法實踐要有生命體驗,有生命體驗就必須有時間和空間的說法。
因此,我們在經典裏常常會看到,世尊給弟子們授記的時候會說在多少劫之後,在某個地方得無上正覺,佛號如何。多少劫之後就是時間;在某一個方位、某個世界得無上正覺就是空間。因此,授記意味著無上正覺必須在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中呈現出來。時間和空間不是指我們世間談到的時間和空間,不是指地球繞著太陽多少圈之後,我們乘著飛船,或以什麼方式到某個地方,那裡有一棵樹,等著我們坐在那裡得無上正覺,不是這個意思。關於時間和空間,我們在談到宗教經典的密法言說的時候著重講過。
這個問題還談到「經典裏密法言說的時間和空間,要把它還原到生命體驗中」,這個沒錯,行法實踐不一定是在共法世間,不共法世間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眾生的想象力是在我們的報身世間,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關於時間和空間這一塊我們前面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剛才淨土宗的極樂世界,在《佛說阿彌陀經》裡,世尊告訴舍利弗尊者【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就是在空間上講的,從是西方有空間,我們怎樣到那兒去呢?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說【臨命終時,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從若一日到若七日這中間指的是不間斷的,代表過程,就是行法實踐是不間斷的、非跳躍的。
七天代表體驗的整個過程,不是指我們世間的一個星期,念一個星期佛號就到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意思。它講的是在我們生命體驗裡從開始生起,直到這件事結束,這中間的所有過程、所有體驗,我們都能如實知、如實獲得,用經典的語言,就是若一日到若七日,並且如果這個過程是按照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的形式生起的,以正思惟、正知見為核心的,那麼身心覺受就在【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