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唸佛所得的一心清淨

【問】:

如果唸佛所得的清淨是在聲聞模式下的,就是信位前的這種唸佛,可不可以理解為《瑜伽師地論》裡講的,即要在臨終時生起正念,平時就要訓練四種力:欲力、念力、境界力、數習力,要具備這四種力。而聲聞乘的唸佛就是訓練數習力,以串習直到成熟,以及唸佛的專注力,是不是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理解聲聞乘唸佛所得的清淨?

【答】: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聲聞種性行法模式,把它的核心抓到。因為共法世間講到聲聞種性的時候,往往都是以遠離一切世間因緣,遠離一切法的方式來修行的。再拓展一下,如果站在華嚴行法理論來看,從初信位到七信位,從初住到七住,乃至從初地到七地,都可以叫聲聞乘,但是行者的種性是不同的。

問題中提到的是信位前的聲聞種性行者的行法,在十信位之前的這些修行者,他們的理念核心就是遠離一切法因緣,獲得一心清淨。遠離因緣當然又有很多種方式,一種是躲進深山,一種就是雖然是在一切法中,但以止息一切法的模式為核心來建立行法。躲進深山是共法世間的遠離,止息一切法覺知是不共法世間的遠離。

比方說碰到惡因緣時,行者心裡唸佛,實際上是把心中對惡緣的覺知、思惟和針對性完全止息掉,以止息來到達清淨。以這種行法模式獲得的清淨,嚴格來講屬於世間清淨,不是佛教修行所講的真實的清淨。

真實的清淨一定是在一切法中,能夠到達無生忍,乃至於到達無生法忍。若看無生忍和無生法忍確切的定位就清楚了,無生忍是

在第七住位,無生法忍是在第七地位,二者都是在有法中來建立的。

所以,如果說十信位之前的聲聞種性的行者,通過唸佛達到一心清淨,嚴格說那個清淨就是世間清淨。能不能往生?當然可以,但只能到達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不能再往上了。再往上時一定要在一切法中建立一心清淨,而不是靠止息一切法因緣,遠離一切法的因緣來到達。

在共法世間止息一切法生起,就是破壞諸法因緣。在不共法世間止息一切法生起,就會進入到無想定。雖然都可以到達一心清淨,但不是佛教所講的真實清淨。因此,對於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這四土到底是怎樣的一心清淨,大家一定要辨別清楚。

實報莊嚴土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回到自己的身心覺受。有身心覺受是實際的「有法」,所以叫實報莊嚴土。「實報」就是指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到,能夠有覺受的。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不能生起一切法,那麼根據不同的行法模式,就到達凡聖同居土,或者方便有餘土,也就是經中描述的「身處花胎,不得見佛」。到實報莊嚴土的時候,纔是「花開見佛」。

這些都是經的語言,不是論的語言,我們解釋時,盡量把經的語言轉成論的語言,以方便大家理解。經的語言特點就是密法言說,因為它言說的是關於身心實踐方面的內容。我們只有把經典言說轉成身心實踐的內容後,才能真正明瞭經所要表達的意義。這就是極樂世界四土,這些密法言說所要告訴我們的,是以怎樣的行法模式才能到達。

華嚴行法從初住位開始,就強調一定要建立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這本身就是指向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的。這種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建立,從行法理論上講,就是法身菩薩的行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