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識怎麼可以解決生死問題?

【問】:

您剛才講菩薩發心是一個智慧模式,是建立一個理性,這個理性是不退轉的。那麼這個理性的建立它是用第六識,對不對?它是一個思惟、一個體驗。那麼第六識怎麼可以去解決這個生死問題呢?我們一死掉,這個就沒了呀,就不能再思惟了,那怎麼處理這個生死的過程?如果又再投胎,不是還有一個入胎之謎嗎?然後生出來以後,腦袋一片空白,又要重新建立,那怎麼才會有一個不退轉呢?

【答】:

您的這個問題很深刻。當我們講到第六識,或者說我們通過思惟和體驗去建立那一個行法模式,確實是我們能夠在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要作意去做的,也就是第六識、第七識參與的。第六識、第七識是依「身」而立的,所以這是識。如果詳細來講,識和智、覺之間是有差別的,識是最末端的。智是代表力量,力量生起之後的表現形式是識。

我們最初講到般若的時候,討論過般若的屬性,般若從它本體的那個屬性來講,般若一定是出於本體的,自內顯發的、是周遍完備的。講到般若的具體呈現,就是我們如何體驗般若的建立;首先概念要清楚,第二個行法次第要清晰,第三個行法理論、行法體系要完備。這些都是要有第六識、第七識的參與。

第六、第七識是依身而立的,當這個「身」壞滅的時候,第六識很多內容都會消失。那麼這裏有個問題,就是說我們通過第六、第七識的這種有意的作為,也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裏面那個有意的作為,形成那種行法模式。「行法模式」是能夠到達我們生命的體驗。當這種有意的作為到達生命體驗,這個過程經過反復重復,就是別教菩薩的普賢菩薩法界,或者說菩薩道種智行法,從破一念無明到破一念無明盡的過程,是訓練的過程。

什麼時候它能夠帶領我們從這一身到下一世,就是通過那個模式到達入滅盡定行法的時所形成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是不退的!不是指我們思惟本身要時時保持,不是這樣的。我們通過菩薩道種智行法,形成一種習慣,從習慣到習性,從習性到力量,從力量到滅盡定行法的時候,就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就從這一身能到下一身。所以世尊在《涅盤經》上直接告訴我們,【是故菩薩思惟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那個思惟指的就是,你要通過自我的、主動的、積極的這種訓練,來到達生命本體的那種力量,通過這個力量來建立生命解脫跟無上正覺。這個過程只有人、天眾生才能建立,他能聽懂道理,能夠反思、能夠訓練、能夠設定目標、能夠調整模式。這塊給您說淸楚了吧?

【問】:說淸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