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自己的資糧夠不夠?

【問】: 請問怎麼知道自己的資糧夠不夠?

【答】:

說到資糧的問題,每一個行法都是不一様的。檢驗資糧夠不夠?簡單來說是這様,比方說我要從聞法轉到覺知行法的生起,我總有疑惑,這些疑惑就意味著我資糧是不夠的,但是怎様去彌補這些資糧呢?通過哪些方法把疑惑打開呢?

比方說內在覺知是怎様覺知的?怎樣叫內在覺知,把這些一個一個問題問出來,再一個一個解決,解決的過程,就是關於這個行法的資糧積累的過程。比方說我們從十住位行法到十行位、到十迴向位的時候一定要進入到兜率內院彌勒菩薩的行法模式,再問自己對於彌勒菩薩的行法模式應怎様去落實?表現形式是怎様的?它的次第是怎様的?怎麼知道是否具備彌勒菩薩的行法模式?有這些疑惑是很正常的,疑惑生起即代表我們在這個行法上資糧不充足。

最不充足的是什麼情況呢?就是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我退回去了,這是最不具足的。雖然有疑惑但我想成就它,這代表資糧是有的,但是有問題。當把問題一個一個打開,一個一個解決,這就是積累資糧的過程。總體原則就是這様的。

所以沒有一個點說,對所有的資糧都是夠的,不是的。比方說講這位師姐她的資糧足夠了,就是她現在的行法轉到內在覺知行法是夠用的,但不是沒有問題。有問題要一個一個打開,打開之後就轉過來。所以,這是檢驗自己資糧是否充足的最簡單的方法。疑惑生起之後解決它,這時資糧就夠了。

【問】:

就是說當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我們生起了疑問,這個疑問使我們再覺知到它,然後生起知見,把這個知見再轉到一個正確的思惟上來,把這個疑問解決掉的過程,實際上行法已經包含在裡面了。

就是說當你把這個疑問解決了以後,你就成就了一個小智慧,這個小智慧在成就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不是普賢菩薩行法就已經包含在裡面了,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答】:

這個我們要注意,就是它是一步一步深入微細的,一步一步來的。就像您剛才說的,碰到一件事情把它解決,那麼解決的過程有的時候是要微細的,有時候可能我沒有那麼微細,但是這個過程一定要有。

去解決它,解決完之後發現不是我想要的,說明我解決的過程可能是有問題的,下次再來調整。這就是剛才說的,就是這次解決不是很順利,結果也不是我想要的,這在菩薩行法裡面不為過患。假如總是在回想這件事情我沒解決好,反復懺悔,而影響了自己的清浄心,此時反而是過患,這是聲聞行法與菩薩行法的差別。菩薩行法本來就是在樂住生死法界的時候,在一念一念的磨練當中成就的。

【問】:

您說的非常正確,這個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來。也就是清浄心很重要,大乘行人清浄心是第一。但是在沒有學習華嚴的時候,對清浄心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答】:

沒錯,您這個問題說得太有意思了,就是清浄心在不同種性裡表現是不一様的。大乘菩薩行法裡的清浄心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的。按世間話講,這個人是很理性的,任何事情乾擾不到他。大乘行法是碰到一個問題,就合理地解決一個,再碰到一個,再去解決一個。要反復磨練。

【問】:

解決錯了也是了緣,要馬上恢復清浄心,錯了,那你就該罵他兩聲,這就了緣了,然後你沒有恨他,你清淨心現前就不會有任何仇恨,一切都是了緣就對了。

解決錯了,就是我的資糧還不夠,我的智慧還不夠,我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如理思惟;下一次面對同様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就能知道我可能會有什麼問題,可以躲開這個問題,不再去犯同樣的錯誤,更靠近正確一點。

譬如,網絡其實也是很好的,每天看看別人發的微信,這個人發微信我生起了什麼念頭都有一個反思。我以前不喜歡,現在所有的微信我都翻一翻,然後驗證自己的功夫,看自己生起什麼樣的念頭,這個時候也是練功夫的時候,也不浪費時間。

通過學習《華嚴經》,確實發現了自己的理念有時是有問題的,不過這様很好,只有知道自己有問題才能改正,才能進步。

【答】: 大乘行法是非常微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