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蕅益大師、智者大師的成就位?

【問】:

蕅益大師說自己只是名字位,還沒有證到初信。智者大師說自己只證到了第十住位。為什麼古大德是這樣的示現?

【答】:

我們在前段時間裡,特別給大家介紹過佛教史。主要是告訴大家,要弄清楚大德所處的年代,還有當時的文化背景,特別是佛教的經典背景,把這些都對應上之後,才能真正看清楚過去大德們在註疏中,他們的理論是依止怎樣的環境來建立的。

智者大師是六百年之前的人。他老人家沒有見過六百年以後進入到中國的重要經典。因此我們看待法華宗的核心思想,當然是建立在《法華經》的基礎上的。天台師的理論裡,止觀行法佔了非常大的部分。對於六百年以後,玄奘大師帶回來的完整的瑜伽行派的思想體系,以及諸如八十華嚴、四十華嚴、《瑜伽師地論》,七百年以後進入中國的密教經典,這些對於六百年之前的大德們來說,都沒見到過。

所以,我們現在建立的華嚴行法,是所有的經典都能看到的。而五、六百年以前的人,因他們的經典有限,很多重要的經典都沒有見到。這些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理論思想的建立?這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蕅益大師他老人家,儘管是明末清初的大成就者,淨土宗的祖師。如果看過《蕅益大師全集》,就能知道他老人家完整的思想體系,以及其淨土宗的理論,都是依止天台師的理論而建立的。我們只有明瞭這些善知識,他們的思想是建立在哪些經典背景下的,才能知道在他的理論裡面,哪一部分可能是非常精準的,哪一部分是被忽略的。作為現代的修行者,應成為理性的修行者,一定要對整體的佛教理論、行法次第,有非常準確的理解,纔不至於讓我們的行法走入盲點。

蕅益大師是依天台宗的,所以他老人家的著作裡邊天台的理論非常多,像《教觀綱宗》寫得非常棒。

因為我們現在是介紹華嚴經的行法理論,並且在匯報時所提供的資料原則是:首先是佛經裡面的;第二是菩薩論裡的,譬如,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以及《成唯識論》, 《大乘起信論》。這些論和佛陀所有的經典,都是我們決定可以依靠的;除此之外的所有註疏,我們只做參考。

給大家介紹佛教史,實際是要告訴大家,佛教進入中國,前後有幾百年的歷史;而且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經典不是系統性進來的,有些經典是前後穿插的,所以不容易看到佛教完整的思想體係是如何建立的。

而對於唐宋以後的修行者,實際上是能夠看到完整的佛教理論的,比方說經典和菩薩論。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宋以後,即公元1000年以後的修行者,是以宗派理論作為修法依據,而沒有回到佛陀的經典,去建立完整的佛教行法理論。所以,宋以後的成就者與唐以前的成就者對比來說,是非常稀少的,最晚的一位是公元900多年的永明延壽大師,再往後基本上就很少了。相比之下,唐以前的那個時代真是人才輩出。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我們只有從佛教史裡面,才能把一些重要的內容闡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