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生忍、無生法忍與破我執、法執的關係?
【問】:
最近我已經把《雜阿含》大略的讀了一遍,下一步該讀什麼呢?
【答】:
佛教裏面有很多經典。對我們漢地來說四部阿含經都很重要。讀完《雜阿含》之後還可以再讀《中阿含》,然後是《增一阿含》,最後是《長阿含》。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再看一看其他的大乘經典,但是佛教最根本的思想都在《阿含經》裏面。
【問】:
《華嚴經講義》的第二十八講中說到:破我執是通過初位到第七位來完成,破法執是在第九位完成,破我執出三界。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達到第七位的時候都是破除我執的行法階段。我的問題是第七住位時候就出三界了,和您講的是不是有矛盾?
如果是沒有矛盾的話,是不是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三界跟我執法執呢?
【答】:
初位到七位是從一念無明的角度講的。三界是從一念無明的角度來建立的,初位到第七位是有法裏面一念無明建立的模式,所以到第七位的時候是出三界。
到底是七住位,七行位,七回向位,還是七地位出三界?講義裏面講的是從初位到第七位,因為第七住位是最初的一個,第七行、第七回向、第七地位的時候,是自所住處出三界,但是一念無明的習氣還有影響。比方說初行位到七行位,乃至於初地位到七地位,一念無明的力量還是會生起。
所以菩薩道種智行法,從我們刻意生起的行法階段來講,是從初位到第七位。
從初行到第七行,初回向到第七回向,初地到第七地。菩薩道種智行法在這期間有法的範疇裏面建立。菩薩道種智行法生起的力量就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生起之後,如果沒有從初行到七行,初地到七地的訓練,就是凡夫種性的貪、嗔、癡、慢、疑生起。
七住位是最低的出三界體驗,初行到七行,乃至於初地到七地時,一念無明生起決定是對我們還會有影響,不同的是我們知道這一法生起容易讓我們再退到三界。
從初位到第七位有刻意生起的習氣,總體來講就是有一個三界法習氣。從華嚴行法角度來看,一念無明生起也就是初行位生起。我們是按照凡夫種性生起貪、嗔、癡、慢、疑;還是一念無明的生起,我們在關注這一法的時候能成就道種智行法。
七行、七回向、七地之前,在菩薩行法裏面叫做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生死法界中來建立的。生死法界指的就是一念無明生起的法界。我們不講根本智和根本無明,因為根本無明是靠力量、靠無加行力行法、靠滅盡定行法才破除。我們沒有辦法刻意破除根本無明,去實現根本智。
【問】:
您是說在四個階段,去除一念無明對我們影響的不一樣?一念無明的核心是不如理作意。把不如理作意分成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是不是住行向地?
【答】:
就是住行向地這四個方面。我們舉個例子:住行向地是在菩薩行法裏面來講的,比方說初住位到七住位所完成的就是息滅不如理作意的過程:我們關注一切法的時候,是以外在一切法對我們的影響為核心,而不是從內在的一切法反過來觀一切法為核心,這是初位。初住位到七住位是要息滅外來一切法對我們的影響。
初行位破什麼?在普光明殿有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善思惟三昧針對的就是非善思惟三昧。一念無明的力量生起,如果是非善思惟的形式出現,就是凡夫種性的三界法;如果是善思惟的形式來對治,就是菩薩行法功德林菩薩的十行位道種生起,也是一念無明的作用生起的方式。
一念無明不是概念化的,它不是一樣東西。一念無明生起之後,按照四智法來講,它可能有四種方式來呈現。一種是以外來的一切法對我們生起影響,我們直接跑到果地上去;第二種是不如理思惟;第三個是不如理運用;第四個,非如理身受覺知的回饋。不管是在哪個階段,都是一念無明生起的作用。
當我們講一念無明的時候,要來問一問,一念無明是概念化的嗎?如果不是概念化的,那在各個行法階段它的表現是怎樣的?因為只有我們準確地抓住一念無明的表現,纔能夠對它生起準確的應對。《華嚴經》的住行向地四位行法就是告訴我們怎樣以這四種方式來應對一念無明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再總結一下:第七住位之前,我們不能抓住一念無明的性相、體用、流轉的確切內容,它是總體的一種力量,生起來對我們就有影響。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時候,它實際還在生起,然而已經能夠建立針對它的行法。這是它們的差別。十住位之前不知道如何應對,十住位之後它還在生起,但是我知道怎樣應對。所以在第七地之前,嚴格來講並不是生命完整的、究竟的出離三界法。這就是為什麼在初住位的時候就要講菩薩樂住生死法界,菩薩只有住在生死法界,也就是住在一念無明對我們的影響當中,才能成就無上正覺,才能成就究竟的出離三界。
【問】:
《華嚴經講義》中說“從第七住位到第七地位,一念無明對我們各個方面的影響都息滅後,就證得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應無所住部分。”我以前認為是到第七住位的時候就證得了應無所住,七住位之後是而生其心。讀這段話好像不是這個意思啊?
【答】:
我們在最初講《華嚴經》的時候,是嚴格的把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分開。到第七住的時候成就無生忍,到第七地、八地的時候成就無生法忍。
到達第七住的時候,實際上是有能力應對一念無明對我們的影響,最低的能力就是息滅它對我們的影響而不去關注它,這是第七住位。當我們到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時候,一念無明對我們實際還是有作用。如果沒有作用,怎麼會有菩薩道種智行法生起呢?因此這個應無所住最低要到第七住位,但是第七地位之前,它是從應無所住逐漸過渡到而生其心,有這麼一個過程,不能嚴格分開。
應無所住是證得本體的部分,而生其心是證得差別智顯相的部分。在佛教中,應無所住是證得無生忍、無所住的部分,而生其心是證得無生法忍的部分,怎樣理解都行,但要知道它們不是嚴格分開的,而且也不能嚴格分開。是有一個權重,在沒有到達七地之前,一定要有一種辦法能夠讓我們隨時退到無生忍,隨時退到生命解脫的狀態。在生命解脫的狀態下去完成而生其心,完成菩薩道種智行法。到第七地、八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纔是究竟圓滿的得生命解脫。
【問】:
《華嚴經講義》中說“第七住位證得無生忍,第七遠行地的時候得無生法忍光明,第八地的時候是證得無生法忍,破一念無明盡。”請問無生忍和無生法忍都是在破我執嗎?還是無生法忍是破法執的?
【答】:
我們先講前面七個,從初位到第七位。初位到第七位一定是一念無明對我們有影響,不管是四種形式的哪一種影響。從初位開始,到第七位是完全破除我執,到第九位是破法執。第九位破法執是在前面得生命解脫的基礎上來拓展到一切法。從初位到第七位是完成自己的解脫,明瞭自己的一切法。不論是初住位到第七住位,還是從初地位到七地位,是明瞭我們自己的一切法。
十信位裏面的《如來名號品》說了兩層,一個是娑婆世界之內的,一個是娑婆世界周邊的十個世界。而《四聖諦品》就講了一層,就是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從初位到第七位的核心就是要明瞭我們自己的一切法,但還沒有推廣到一切法中。但是如果沒有從初位到第七位,也沒有辦法生起第八位到第十位。
講到第七住位無生忍,第八地位無生法忍,不要把它們分開。初位到第七位同樣是作為第八位到第十位生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