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把名相轉成體驗,體驗裏麪包括什麼?
【問】:
我現在對整個修行過程有了一點概念,但是說到細節的地方就不知道該怎麼做,有點手足無措的感覺。
【答】:
在行法上,佛教裏面有很多是按照印度的方式來說的。所以當看到佛經中名詞和動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一種辦法,把這些名詞和動詞轉成行法和覺受。
轉化的過程中無非是往大的方面去追溯,這個名詞代表了所有法裏面的哪一法,或者往小的方面去追溯。這個名詞具體包括哪些屬性?當我們把這個名詞打破或者往上再去追溯的時候,在這過程中才會產生行法和覺受。
這就是十行位所要完成的工作。我們看十行位的經文,會講到「受持一切佛法,受持一切佛所說」。怎麼受持的?諸佛所說的名相概念,我們要有一個轉成行法體驗的機制,這個機制使名相轉成體驗。學會如何轉的時候,就知道十方諸佛在講什麼了。「受持一切佛法」是以這種方式去受持,不是從概念上去受持、去背誦。
【問】:
我們自己要有實際體驗,知道怎樣把名相轉成體驗。體驗裏麪包括什麼?
【答】:
首先包括概念要準確。比方說十住位經文中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其中的「須彌山」是什麼?「天帝釋」是什麼?「須彌山頂」代表什麼?「妙勝殿」是指什麼?等等這些概念都要準確。
概念準確之後,「 世尊上升」、「天帝釋迎佛」再體會這些動詞,我們的體驗就能生起來了。「上升」、「迎佛」都是行為,有行為纔有體驗。行法實踐不是隻有思惟,要在具體的行為中落實,有具體的體驗纔行。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不能沒有具體的體驗。雖然行法體驗本身是在生滅法中,但是行法體驗背後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不是在生滅法中。具體的行法體驗是背後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的呈現。有行法體驗才能對後面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加以校對、總結和提高,直到無上正覺。無上正覺不是一下子到的。
我們現在是要把佛的經典轉成我們自己的成就,而佛經文字本身就是成就者成就狀態的描述。假如我們能夠讀懂那些文字,通過文字轉成同樣的覺受,我們就能到達成就者的成就處。只是我們以前不知道怎麼轉而已。
【問】:
雖然聼您講這些內容,但是感覺自己內心還是不很確定,自己還是差很多東西。這種感受對嗎?
【答】:
這種感受是對的。沒有人出生就會跑,總要有最初一段時間跌跌撞撞、深一腳、淺一腳的經歷。但是不管怎樣深一腳、淺一腳的,我們最初的那個模式要建立,哪怕是錯誤的都沒關係,要去體驗它,在行法實踐中不斷調整。
沒有人能從最初還不知道怎樣走,一下子把最後的整個理論體系建立起來。沒有人能做到!我們都要經過一個調整、磨合的過程。比方說我們是佛教的修行者,可以體驗一下,佛教行者的核心是什麼?我們可以把所有的作為修行者該具備的特點列出來,然後一個一個劃掉,找到它核心的東西。這樣就能夠確立現在的修行是不是和世尊講的思想吻合。因為行法實踐有一些是內容上的、形式上的、還有一些是覺受上的,等等很多。我們要把那些不重要的全劃掉,最後剩下一個不能去掉的,那個就是佛教修行的核心。
簡單來說,這個佛教修行的核心就是以智慧力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其他行法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來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