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經》六位行法四個階段是法數還是理論?
【問】:
剛才說到法數,在經裏其實它代表的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生起的模式。那麼《華嚴經》的六位行法、四個階段,是否也是一種模式?
【答】:
《華嚴經》的六位行法,要這樣看,《華嚴經》是一部經,同時它也構建了整體佛教的修行理論。因此《普光明殿》六位行法四個階段的言說,從理論的角度來講,是從十信位開始,一直到等妙覺位的修法理論和修法階段,這樣就明白了《華嚴經》所言說的核心意義。如果能夠通過這種理論,真正構建起自己的行法時,它就變成了經的語言。
所以看《華嚴經》要從兩個角度去看它;過去一段時間把《華嚴經》的結構介紹清楚了,結構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從十信位到如來地,要經歷多少個階段,及每個階段所要完成的工作,特徵是怎樣的,如何驗證自己是否到達,這是從理論的角度來講的。如果是從經的角度,那就必須把結構還原到自己的實踐、體驗當中;因為還原本身實際上是站在修行者的角度來講的,所以還原的過程也是修法的過程。
假如有一天我們到達龍樹菩薩的成就種性,到登地位的時候,再回顧從今天開始修行,一直到登地位之間的行法,把行法當中的自己實踐體驗,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即用經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華嚴經》。
假如不用經的語言,用論的語言來講,就是《華嚴經論》,都是可以的。所以對於六位行法四個階段,看到的是法數,還是理論,要從兩個方面來判斷。
在佛教經典裡面,能夠把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講得這麼清楚的,除《華嚴經》外,很難再找到另外一個,它是用經的語言來說的。因此,特別是在漢地,我們都認為《華嚴經》是世尊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的時候演說的那一部經典。相當於世尊已經到達登地位,到達等妙覺位,再回過來把他所有的修行實踐理論化,這就是《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