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解讀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問】

如何解經我們確實需要有一個過程,現在我在讀經時會有意的去想:這句話並不只是我讀到的意思,文字後面是不是還有別的意思?因為我們強調的是,要去讀懂這個經典,然後把經典的文字再轉換成我們的行法。所以,解讀就成為決定我成就與否的關鍵,對嗎?

【答】

有一點需要補充,即我們讀經的時候,怎麼知道自己的解讀是對還是不對?也就是說,您要的是那個解讀後的結果,固然它很重要,但是它又在哪兒呢?就在我們生起對它的覺知裡面。也就是生起的覺知是我們要的,那個結果千萬不要去抓它,因為是抓不到的。

在我們現在的行法中,特別容易形成一個概念:就是要那個結果,你告訴我那個結果是什麼時候,我要拿到它。那個結果,在經典語言,就如同彌勒菩薩未來成佛。彌勒菩薩代表的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或如同《普賢菩薩行願品》講的【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我願無盡】。也就是說,那個結果是抓不到的。當我們到達五十六億年的時候,佛祖在那兒等著我們,還會告訴說:你要再等五十六億年才能到。

因此大家不要去找那個結果。生起那個行法,反復磨練、反復微細,當它和事實能夠相應了,就是我們要的結果。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菩薩道種智行法強調要在起心動念處反復磨練。就像剛才同修問的:我怎麼知道「九」這個法數的解讀是否對?佛陀與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大乘行者:這次解錯了,或者當落實到行法的時候,發現不是這樣的,那就再來一遍,錯的這一次不為過患。如果你認為是過患,這本身就是聲聞模式的行法,是聲聞乘行者纔有的想法。

【問】

雖然由於種性的問題,會造成錯誤的解讀,但是認識了,也可以讓行者往更正確的方向去靠近、去改變,是不是?

【答】

這也是為什麼在菩薩道種智行法中,不是所有的修行者都能成就無上正覺,因為他總錯。所以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無量法中建立與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