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壽命、三十和八萬四千的法數解讀
【問】: 請教張師兄關於壽命的法數,三十和八萬四千。
【答】:
關於法數的問題,相信大家對此已經有一些體會,不會再和世間數混淆了;但是裡面有些關鍵的地方,我們還是要強調一下。
講到壽命,比方說無量壽佛和阿彌陀如來是什麼關係?當我們講到一法生起時,就會同時講到它的生滅,所以這一法生起是有種子的,這個種子就是這一法生起的加行力。有因緣現前,即這一法種子現前,就有一法生起;然後這一法再隨著因緣的轉變而滅壞,這就是一個「壽」。如果從四智法的角度講,從一個念頭生起到一個念頭的滅壞,就是繞須彌山一週,就是一生一滅。這是關於「壽」的概念。
前面講到從本體生起一切法,那麼站在修行者的角度講,我們就是依照在一法一法的行法實踐中,建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成就,形成一種生命力量,到達生命的本體部分,就是到達破除根本無明的成就處,即等妙覺位
這裏大家要注意,一念無明的生起是在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下來建立的。前面在講到《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時強調過,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實際上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世間自在王如來,為法藏比丘宣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
第二個階段是法藏比丘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明瞭通達,如一佛剎;
第三個階段就是法藏比丘思惟修習,滿足五劫。
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是講生命本體生起的一切法,第二階段是講法藏比丘在不共法世間智慧地的成就,第三階段是講法藏比丘在共法世間的行法成就,這是在時間與空間的約束下到達的。
這三個階段也體現在華嚴行法中。《華嚴經》是在三處演說,首先是菩提場會,演說一切法生起;然後是普光明殿,演說不共法世間一切法,或者講行法理論;最後是《入法界品》,演說依照行法理論來建立入世間的一切法。入世間的意思就是在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下,在一法一法存在的世間,即生滅法世間來到達無上正覺和生命解脫。
另外,菩提場會的後三品也對這三個階段做了非常清楚的言說。《世界成就品》講世界生起的原則,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就是如何建立報身世間一切法。《華藏世界品》講到逹不共法世間無量法的建立要通過訓練。訓練就是指在不共法世間的智慧法生起時,要有次序、有理論, 要詳細、要周遍。然後在《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建立之後,一定要有入世間的《毘盧遮那品》的建立,也就是大威光太子在世間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的過程。
通過這些經典的成就模式,我們再回來看極樂世界的一切法,就知道行者都是在明瞭一切法之後,再來建立入世間的一切行法,然後通過智慧與行法實踐的結合,來成就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
行者在共法世間的修法實踐是隨著世間諸法因緣來生起的,隨著智慧生起的因緣來建立的。因緣生起的時候,這一法生起、智慧生起,因緣滅壞的時候,這一法滅壞、智慧息滅。所以它是按照這個模式來進行的。
為什麼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夀佛,兩者有何差別?實際上在祕密佛教理論中,阿彌陀佛與無量夀佛是不同的。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夀佛,總體來說是沒錯的,但是詳細講二者是有差別的。阿彌陀佛是講本體上的、智慧成就的方法和成就處;無量夀佛是從入世間一切行法當中來建立的。
這是關於「夀」的問題,我們接下來看三十和八萬四千這兩個法數。
八萬四千代表生命中的一切法。當我們能夠轉八識成四智時,四智行法每一智的行法又都能夠到逹一切法,即任意一法都可以以四智法的形式來到逹。因此四智法中每一智裡又包括所有法,所以每一智都是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那麼四智法合在一起就是八萬四千。因此,《無量壽經·法藏因地品》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宣說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這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說的。
法數三十,在佛教中,實際是依照佛、法、僧的本體模式來建立的。如果從行者的角度來說,或者從行法的角度來說,就是身口意中的一切法。
因此當講到關於夀命的法數時,三十、八萬四千,都是按照見證一切法的不同模式來言說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說法,比如十二、三十二、四十二、五十二、六十二、七十二,這些都可以是關於夀命的法數,與我們看待身心覺知一切法的模式相關。也就是說,生命當中的一切法本身是本具的,但是這些法數、這些行法、理念、覺知、無上正覺都是依修行者來建立的,所以大家要區別清楚。
一切法本體的部分,即如來地的部分,是逺離名字相,逺離言說相的。但是作為修行者,不能總是停留在逺離名字相、逺離言說相上,一定要能夠建立無上正覺。這個無上正覺就是前面講的,從眼、耳、鼻、舌、身感性世間到逹報身世間的行法,然後在報身世間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建立不共法世間的理性世界,它是依智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