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的佛教與佛教本身的意義不同》
2024-01-06
【問】:我想從兩年後的一個目標請教一下張師兄。比如我當時最想要的就是藉助佛教了結生死的問題,因爲我不大相信前世、後世的這些說法,像我們這種沒有太多的行法實踐,也沒辦法持咒和唸佛的人,通過這兩年的《華嚴經》的學習,是不是可能成爲一個學者?或者說是成爲一個更加清楚的分析和處理我們身邊的一切人事物的人?能夠解決自己對前世、今生的執着,能解開這個結嗎?
【答】:關於生死的問題確實是普遍存在的,我們修行者都關注這個問題,您要知道生死的問題是在自我因素參與的情況下才會有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先把結論跟您講清楚。您剛纔談到一點,說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能沒有坐禪、唸佛的時間,也擔憂跟張師兄一起學習,學了一大堆行法理論,這個行法理論叫不叫行法,兩年之內能不能解決問題?對您的擔憂我們要講清楚的就是,宗教的佛教與佛教本身的意義,它們之間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談到宗教的時候,它就是要解決生死的問題。宗教有宗教本身的特點,要有密契經驗,要有特殊的儀軌,要有超越界,這是定義宗教的時候要有的。所以當我們談到宗教領域的佛教的時候,就會談到前世、今生、後世。
但是佛教本來的行法理論是怎樣的?世尊關心的是衆生當下的解脫和無上正覺。當我們到達十住位,到達見性位的時候,爲什麼能夠出三界?修行者真的要能出三界,要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這裏面必須要談到什麼叫證諸法空?證諸法空的意思是說,生死對我的影響去除了。就是我們以某一種方式,某一種方法能夠去除生死對我的影響,叫做出三界。如果您是在宗教的佛教裏面,可能認爲說我下輩子再不來地球了,我永遠也不來了。因爲這是娑婆世界,我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成就無上正覺,成就生命解脫,這是宗教的佛教。
而佛教本來的意思,世尊告訴我們,當下的這一法對您產生影響、有困惑,並且您對它生起關注,生死這時就已經開始了。什麼時候這一法對您不再有影響的時候,這一法上的生死就去除了。因此修行者到證諸法空、到見性位、生命解脫講的是:色身的生死不再對自我產生約束、影響。這是我們先給它一個定義,有了這個定義,有了這個邊界,我們纔能夠朝着這個方向生起行法實踐。
因此當我們談到過去、今世、來生的時候,在共法別教裏面,它就是有所分別的,過去式就是過去式,與未來式是不一樣的。但是佛教本來的意思,特別是在大乘佛教裏面,每一個念頭都是在生死裏面,只要對它生起關注,就是在生死界。但是這個關注如果是凡夫種性的關注,就是在娑婆世界,因爲它對我有影響。如果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裏面的關注,這種關注就從生死法變成無上正覺法。
但這並不意味着我的色身本身不再有分段生死,而是說生死對我來講沒有束縛。不是把關注的力量放在說我下輩子是不是能夠有個好的地方?我下輩子是不是能得榮華富貴?是不是能長生不老?不是這樣。佛教本來的意思是在當下獲得解脫。
我們在以後講到別教菩薩行法的時候,要強調什麼呢?因爲我們在最初第一個階段的行法理念是講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世間如夢。您現在也能看到修行者常常講「世間如夢,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我們要到另外一個地方,成就無上正覺」。因此這時的別教菩薩行法,是我們佛教的核心行法;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教行法是在這個位置的:發菩提心是爲達到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在這之前的菩提心都是凡夫種性如露亦如幻的,真正發菩提心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這在經典上都有,我們會給您經典的證據。所以佛教真正的行法是在這個地方,在生死法界成就無上正覺。爲什麼在十住位上來就會講菩薩「樂住生死法界」,「樂」是快樂的樂的意思。
您剛纔談到生死的問題能不能解決?我們首先要把佛教行法理論這些觀念性的東西定義清楚,然後根據這個定義在生活當中去體驗。當某一法對您有束縛有影響的時候,您能不能去面對它、去解決它,讓這種束縛能夠遠離。而不是說遠離這一法的因緣,跑到遠遠的山裏去,不是這個意思。
菩薩行法在面對任何一法的時候,都能有信心,穩定、必然的解決這一法對您的困擾,從而到達別教菩薩的無上正覺。在這所有法對我們的困擾裏面,色身的分段生死也是其中一個困擾,但是這種困擾在我們到達別教菩薩行法的時候,就知道自我因素作爲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意味着我知道如何生起生命中的一切法,也知道在這一個分段生死結束之後,下一個分段生死我如何生起,這些都是能夠做到的。
當我知道如何生起的時候,也就不會在乎這一法如何滅壞。在以往的行法實踐裏面,我們說「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我們關注的是這一法的「壞、空、異、滅」,關注這一法對我造成的影響。而在別教菩薩行法裏面,我們關注的是這一法「如何生起、主動生起、主動成就」。當我們知道怎麼樣生起這一法的時候,就不會在乎這一法如何滅壞,是用這種方式來去除生死對我們的影響。
所以您剛纔談到,我可能沒有時間坐禪、唸佛,那麼坐禪和唸佛能不能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關於這個在後面講密法言說的解讀,講到因果的時候會給您講清楚。我們的「果」需要的是去除生死對我們的束縛和影響,那麼「因」必須要符合「果地」的屬性。也就是說,如果您的坐禪和唸佛不符合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那麼這種坐禪和唸佛也是不能解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
所以並不意味着坐禪、唸佛,就是行法實踐。反過來,如果您瞭解了這個行法理論,確切明瞭什麼叫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您在生活實踐當中不斷的去關注這一法對我影響的時候,如何去除它對我的束縛和影響,這就是行法實踐,這在佛教裏面就叫「唸佛」。如果您在一切法裏面都能夠獲得清淨,就是當它對我有影響時,至少能夠獲得清淨,這個就是「坐禪」。「坐」是不離的意思,「禪」是如實思惟它。
所以這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您說兩年之內,那要看您自己能不能夠在生活中去逐漸體會。如果體會的快、體會的深入,那這一塊行法實踐的進步也會很快。因爲當我們把所有行法理論,所有這些概念的邊界給您講清楚後,實踐是不困難的。
佛教裏講的「知難行易」就在這兒,「知」爲什麼難?因爲邊界不容易劃定。過去佛經進入我們中國的時候,行法理論沒有構建起來,不清晰,所以「如實知」不容易,因此我們沒有劃好邊界。邊界如果沒有劃好的話,行法實踐的準確性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於那個邊界劃錯了,行法實踐完全沒結果。現在我們反過來把這些定義清楚,如果生起行法實踐,就能到那個成就地,若不能生起行法實踐,那就是一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