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行位如何明瞭十種智?
【問】:
通過十行位以後的如理思惟和如理觀察,如何明瞭「十種智」? 與世界成就十種事運用關系?
【答】:
同樣,這個我們也要抓住問題的核心因素才能解答。至於十行位以後的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隨緣生起就可以,不要去強求,因為菩薩道種智行法要在無量法中,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實現和成就的。
「十種智」在整個華嚴行法中是貫穿始終的,如十信位時,在智首菩薩詢問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中就包括了十種智;然後經過住行向地,一直到如來地,十種智變成如來地的十種力。實際上,十種智都是可以運用到我們目前的行法實踐中的。
十種智從概念上來理解是很明確的,比如「是處非處智」,是指能夠明瞭:這一法生起,一定能到達這個結果;那一法的生起,一定不能到達那個結果。那麼,如何從概念轉到行法?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加以運用,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從理論轉成實踐,一定要結合時空、具體條件、具體狀態纔可以。比如要成就「是處非處智」,就要結合具體的行法,來考慮此行法能否到達無上正覺。世尊在《楞嚴經》中也告訴我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從因處發心到果地成就,中間就是「是處非處智」生起作用的過程。
譬如我們起一個念頭,或者碰到一件事情,如何知道是不是「是處非處智」?是否符合這樣的原則?這時,就需要如理思惟、如理觀察,在這一法生起之後,把盡可能多的與此相關的條件結合進來,依此判別纔可以。
比方說,苦行可不可以成就無上正覺?或者說,一生受持或讀誦一部經典,是不是就可以成就無上正覺?這些雖都很概念化;但「十種智」告訴我們,要明確一種行法,必須結合具體的條件、時間、種性、行法模式、行法內容等等,這些都要考慮進來,纔能夠判斷它。
比如讀經時,是不是作意思惟?是不是瞭解經典的具體意義?我們所理解的經典意義是否與成就者集結時所要表達的意義一致?行法本身是否符合這部經典的成就模式?只有把這些因素都考慮進來,並加以權衡,才能確切明瞭「十種智」是否已轉化成自己的行法。
也就是說,我們遇到一件事情、讀到的一句經文,都可以是一個種子,這個種子要成就未來的那個「果」,就要把盡可能多的與之相關的條件加進來權衡,諸如:在何種情況下可以成就、在何種條件下可以進步或者退轉、會有怎樣的誤區等等。只有把這些因素盡可能多地綜合起來後,才能看清楚,作為這一法核心的那個「因」,最終是否能夠成就那個「果」。加進來的因素越詳細,對將來能否成就那個「果」的判斷就會越準確。
這是關於如何把「十種智」轉成行法的問題,後面是關於世界成就十種事在十住、十行位運用的問題。
世界成就十種事是在《華嚴經》菩提場會第四品《世界成就品》中演說的,以世界成就時的十種原則來建立《華藏世界品》的成就模式。這裏大家要注意,這十種事是成就華藏世界其中的一個成就模式,是站在《華嚴經》的這種言說模式上來建立的。
世界成就十種事包括:世界海起具因緣、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狀、世界覺知,一共講了十個原則。所以,當我們生起一個念頭,或者遇到一種因緣時,要以這十個因素作為原則,來考量我們所要成就的那個果。
十種事中,每一種事又按照十個方面來展開,這樣就變成一百個因素。因此,當一念作意生起時,念頭如何變成智慧地的種子,即《華藏世界品》中講的無量法。《華嚴經》提供的方法就是將世界成就十種事附著在這一法中,作為它的生起條件。
當一個煩惱生起、一個念頭生起時,首先要看它生起的因緣,這就是世界海起俱因緣;然後,再看它生起之後的體性、顯相、覺知、壞滅等等。當把所有這些因素加進來進行考量時,實際上已經把這個念頭完全理性化、完全融入到如理思惟、如理觀察的過程中了。這時,當初的一個妄念,已經被分解成世界成就十種事的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了。
從最初的一個妄念、一個煩惱的念頭、一個嗔恚的念頭,被分解成世界成就十種事的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的過程,就是成就《華藏世界品》、成就無上正覺的過程。就是《華藏世界品》中的十方諸佛世界,以及我們的生命自在解脫和成就無上正覺。這個無上正覺就是從這一個念頭轉成十個方面、一百個因素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在凡夫種性時,對於一個煩心事生起、一個嗔恚的念頭生起、一個束縛與幹擾的念頭生起、往往不知道如何把它轉化成無上正覺。而《華嚴經》為我們所提供的方法,就是世界成就十種事。實際上,我們在《二十八講》中介紹的,以一法生起無量法的模式,同樣可以將任何一個念頭轉成無上正覺的無量法。這些都是在具體的行法當中可以運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