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即阿賴耶識,為什麼還要轉識成智?》

2023-9-23

【問】:有說自性和阿賴耶識(第八識)是一樣的,是這樣嗎?如果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還要轉識成智?煩請張師兄解答。

【答】:盡管自性在凡夫種性中是阿賴耶識,可是自性還可以呈現出莊嚴法界,如: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當自性呈現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時,我們就不把這一塊稱作阿賴耶識,而是稱作大圓鏡智或者如來藏。雖然在本體上講是一樣的,但從顯相上來講有差別。

譬如,自性相當於生起所有世界的資源、材料,相當於蓋房子的磚瓦、石頭、木材。在凡夫種性,這一堆磚瓦木材胡亂堆放在一起。因為沒有經歷過學習和訓練,這些材料沒有辦法構建成莊嚴法界,沒有辦法構建成極樂世界,這時給它一個名字,就是給自性生起的這一切法一個名字,叫阿賴耶識。但是當我們經歷行法實踐之後,同樣是這一堆磚頭瓦塊木材,卻能成就一座莊嚴的宮殿,能做到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如來地的一切法成就,這時這一堆材料就變成了莊嚴宮殿,轉成了莊嚴法界的一切法。

自性所生起的這些所有世界的資源、材料是怎樣成為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的?這些零散的磚頭、瓦塊、木材,零散的生命體驗,怎樣成為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種種莊嚴?我們看經典時,有一總體的印象,就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的一切法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精心打理的。《佛說阿彌陀經》也講到「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邊街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等等,是有人精心設計、精心打理的,是誰去打理的?這就是修行者在菩薩道種智行法過程中,從初住到第十地位之間的行法實踐構建起來的,是無上智慧的具體呈現。也就是說,無上智慧的呈現的方式,是可以讓我們具體看待某一法時,以理論性的、整體性的形式呈現。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就是修行者經歷菩薩道種智行法之後生命中的一切法所顯現出來的。

別教菩薩住行向地四位行法的過程,就是讓我們學會把生命當中零散的、隨機的、不穩定的這些感性的生命體驗,也就是自性所生起的所有世界的這些資源、材料、磚頭、瓦塊、木材等等,以智慧力將零散的生命體驗把這一切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整體的生命體驗。而這個整體的生命體驗在經典語言,就是極樂世界的莊嚴。這是一種綜合力,就是我們自性本身具有將一切零散的生命體驗總合於整體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人天眾生纔有的。

這裏問我們為什麼還要轉識成智?識是零散的,智是整體的,它要求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系統完備,用經典的語言來講就是宮殿。這個宮殿要求你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次第都要很準確,準確就來自於概念和行法次第,這些都準確了,組裝在一起,形成一個總體的生命體驗,就是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