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十波羅蜜第八位對應的是當位的前五識成就,
第九位是解決第六識的問題,第十位是第八識成就?
【問】:
住行向地的前三位是種性的發心位,最後三位是入滅盡定,是歸涉到力量上去。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就是一、二、三位對應佛法僧;意語身;三細相中的業相、轉相、境界相,及法報化三身。八、九、十位對應的順序正好和一、二、三位相反。這樣理解對不對?
【答】:是的。
【問】:
師兄講第四位對應當位的第八位;第五位對應的是第九位,請師兄講一講為什麼這樣?還有第八位對應的是身自在,第九位對應的法自在,第十位是回到最初的成就位上。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第八位對應的是當位的前五識成就,第九位是解決第六識的問題,第十位是第八識成就。
【答】:
我們沒有按照八識的方式解讀過十波羅蜜行法。轉八識成四智,我們要把它的結構想清楚,千萬不要想成像數學概念似的,非此即彼。
住行向地四位行法是可以無量微細的。我們在二十八講裏談到過,關於一法生起四法,四法生起十六法的模式。一法變成四法的時候,它是按照力量與顯現的形式來說的。顯現其實是有很多種演說方式,可以按三法,也可以按四法。世尊是按照四法,將世間顯相的法按四法來講,所以它有東、南、西、北,包括八識也是按照四個模組來講的。
但是這四個模組不是一個概念性的,因為東方一法可以再分成四個,南方一法也可以分成四個……。 詳細一點,在世尊講法中的轉八識成四智,我們都知道四智按東南西北來說,東邊代表大圓鏡智,南方代表平等性智,西方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代表成所作智。同樣八識也可以按照東南西北來劃分,東邊是阿賴耶識顯現的地方,它轉過來就變成四智法裏的大圓鏡智。南方平等性智是由第七識轉過來的,西方妙觀察智是從第六識轉過來的,北方平等性智是前五識轉過來的。這是第一層。
東方的大圓鏡智不是一個概念性的,它同樣還可以再繼續劃分,就是還可以按照四法的方式繼續演說。上節課同修問過這個問題,但他有要把根本智與差別智分開的傾向,實際根本智和差別智是不能分開的,根本智是一種力量。剛才說到的東方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一個力量、業力,然後依此生起南方、西方、北方,這裏把它們都變成與差別智一樣了。而問題是,東方的阿賴耶識怎麼能夠生起南方、西方、北方這些差別智呢?是因為東方的阿賴耶識,本身也是按照無量法的微細模式,按照那個力量來分佈的,所以它不是像學科概念一樣。
當我們談到東方的時候,東方還可以按照四法方式再分。東方裏面一定也有東、南、西、北四個因素,才會有我們看到第一層圍繞裏面的東、南、西、北的各個因素,如果東方沒有南方的因素,我們怎麼會有南方第七意識的作用生起呢?這是一法生起四法,四法生起十六法,我們要把它劃分清楚。
當我們講到南方的時候,是講東方的南方,還是講南方的南方,還是西方的南方,或者北方的南方,是不一樣的。
十波羅蜜是從行法的角度來說的,這四個對應四智行法,已能夠按照八識的力量轉過來,所以不建議再去按照八識的方式去劃分它。如果要劃分的話,比方說第八位是身所作法;第九位可以把第六、第七識全放在這裏,這是可以的。實際上第七識是參與所有的過程。在原理上我們要清楚它。
十波羅蜜前面三個跟後面三個是對應的,只是順序是相反的,這個理論在《阿含經》裏面世尊就已經講到,在《瑜伽師地論》裏面也有。《瑜伽師地論》裏只有一句話,大概很多人學《瑜伽師地論》時沒注意到這一句,就是生起的時候與證入的時候,證入是按照逆次第進行的。逆次第就是按照意語身相反的方式進行。只講這麼一句,並沒有講其原理。上座部裏面講過兩三次。這是十波羅蜜最前面三個跟後面三個之間的關係。
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十波羅蜜的第四個為什麼對應第八個?第五個為什麼對應第九個?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初發心階段是按照佛法僧的形式生起一切法。精進修階段和一生補處階段都是按照身語意的形式進行的。只不過精進修的時候有自我參與,是在差別智行法裏面,是有功用行行法按照身語意業來進行的。一生補處是按照無功用行的身語意來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