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生極樂世界後,還會起惑造業嗎?
【問】:
《覺悟華嚴經》總釋二十八講中:
P198:『極樂世界眾生看娑婆世界亦是極樂世界,而娑婆世界眾生即便身處極樂世界,依然住在生死法中,依然住在娑婆世界,眾生是住極樂世界,還是住娑婆世界是由自身種性所決定,並非靠化身世間「死此生彼」的行法模式所能改變。』
P234:『正因為極樂世界有生滅相,娑婆世界眾生如果沒有到達一心清淨,即使到了極樂世界,那個生滅相對它還是有影響、有束縛,他看的世界還是娑婆世界。』
P200:『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的往生者皆未見自性,並未到達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 ……佛陀在般若經中, 對於阿鞞跋致有非常準確的說明,對於未見性行者所能到達的阿鞞跋致也有準確說明。』
末學的疑惑是:如果未見性行者到達的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看到的世界還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即便身處極樂世界,依然是住在娑婆世界,還會起惑造業,若是這樣還有意義往生嗎?帶業往生又如何解釋?對於未見性行者所能到達的阿鞞跋致又是怎樣的? 佛法不會自相矛盾,所以應該是對某些法義的理解上有缺失,從而不知道該怎樣解讀聲聞乘法和華嚴了義法。
【答】: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關於凡夫種性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是否還會起惑造業?這裡提到了「造業」,因此我們先解釋一下「業」的問題。
什麼是「業」? 「業」代表一種生命的力量。《地藏經》中的兩段經文講得非常明確,即【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隧,無日月光】。現在的修行者基本上建立的理念,就是「業」不是個好東西,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到達華藏世界,「業」是一定要去掉的,即所謂的消業障。這是華嚴行法十住、十信之前,聲聞緣覺、共法別教的行法中所建立的理念。
若我們把華嚴行法理論認識清楚了,就知道轉入華嚴行法,修法理念必須要從聲聞別教的染淨模式轉為空有模式。為什麼?這裡有一個針對「業」的認知問題;所謂的消業,是真的要把「業」消除,還是要轉變「業」生起的模式?
進入華嚴行法後,我們必須要建立「業」是一種生命的力量理念。所謂消業不是要息滅這種力量,而是轉變這種生命力量遇緣生起時的模式。假如是以娑婆世間的種性模式生起的,那這個業所造成的生命形式、生命覺受,就是娑婆世界。假如這種生命力量生起時,是以聲聞緣覺、別教菩薩、華嚴行法菩薩種性的修行者模式生起的,那麼修行者所體會到的世間就不一樣。這個不一樣,不是「業」帶來的,是「業」生起的模式帶來的。
因此,從實際成就的角度來講,過去那種認為我們要把業消除乾淨,然後到達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業」要越來越少的理念,實際上是不準確的。要知道當我們進入華嚴菩薩道種智行法時,「業」不是越來越少,「業」的生起實際上是越來越豐富。因為十住位以後,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的這些修行者,要能夠入十方法界,沒有障礙。入十方法界的力量是怎麼來的,就是「業」帶來的。
如果再進一步講,實際上在我們生命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都是生命中「業」的力量生起的。我們能夠行住坐臥,舉止動念,能夠生起知見思惟,這些都是「業」所帶來的。這是關於業的問題,一定要認識清楚。
對於問題中講到的起惑造業,我們把它分兩部分:一是起惑的問題,二是造業的問題。關於起惑,問題裡提到往生到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修行者會不會起惑?會不會造業?如果還會起惑,還會造業,這和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矛盾的。這裡我們也需把「起惑」認識清楚。
「起惑」是指不如理思惟的生起,或者叫一念無明的生起。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以及沒有到逹金剛種性實報土的這些修行者還會不會起惑?準確來說,還會有起惑的習氣。這點大家要注意,是有起惑的習氣。
為什麼講是起惑的習氣?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者,對於起惑這件事情是明瞭的,即知道自己還有這個習氣。但起惑之後,他能夠覺知到,並且對生起的一念無明,不如理作意,能生起相應的行法。所以這是兩個概念:有起惑的習氣,然後能夠認識到,並且能夠針對性的產生相應的行法。因此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會起惑,這是習氣造成的。
簡單說,娑婆世界眾生與往生到阿彌陀如來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眾生都有起惑的習氣,有起惑的相;但不同的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修行者能夠馬上覺知,能夠生起行法加以對治。總體來講,正是因為這些行者能自知才會往生,如果不自知就不會往生。這是關於起惑的問題。
至於造業的問題,前面講到「業」是一種生命力量,行者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就說明已經從聲聞別教模式轉變過來了。我們到逹華嚴行法,到逹大乘行法時,一定要知道「業」是一種生命力量。行者到逹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時,還有起惑的習氣,針對這種習氣,會生起覺知、觀察和行法,那麼這個叫不叫造業?在佛教理論中,這個也叫造業,但和華嚴行法之前的凡夫種性的造業不一様。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裏特別強調的是南閻浮提種性的眾生,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修行者,因為有正知見、正思惟的生起,這個「業」簡單來講就是清浄業、菩薩業。如果從「業」的本貭來講,就是構建一種新的生命力量,且完全是靠智慧力、知見力來構建的。
如果有起惑習氣,在習氣生起時,沒有覺知觀察,不能生起對治的行法,這就是凡夫種性,所見到的就是娑婆世界。假如西方極樂世界是器世間的某一個處所,這時若以某一種新技術把他從娑婆世界拎起來,放到極樂世界那個星球上去,他看到的依然是娑婆世界。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指行者雖有起惑的習氣,但是能夠生起覺知觀察,能生起對治的行法。
所謂帶業往生的問題,反映的都是聲聞別教菩薩對「業」的認知,「業」帶給我們的都是困擾和束縛。其實只要把「業」的定義認識清楚,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後面說,對於未見性行者所到逹的阿鞞跋致是怎様的?對於未見性的行者,我們在學習華嚴行法十信、十住位時,已經解釋清楚了。所謂見性是在初住位到七地位之間來建立的。性是什麼?性是我們生命裡本來具有的。我們講到任何物貭都有一個性貭,為什麼叫性?就是它是本來就有的,是由它來決定的。如在眾生界裡有性別,每一法都有其核心因素,即法性。所以講到見性,一般是指華嚴行法的初住到七住位時,見性模式的生起。
「性」是生命當中本具、本有的。我們在以前也提到過,從本
有的角度講,性的本體是沒有辦法見到的,它是無為法的。
由於「性」是生命當中本具、本有的,所以見性的實際意義,是指我們不會直接到達性的本體去見它,只能通過本有的力量,在它生起顯相時、生起一切應用時,在應用當中去鑑別它。這也是為什麼在講到初住位到七住位的行法時,會說要能見生命當中的一切法。
一切法包括共法世間一切法和身心覺知一切法,共法世間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身心覺知一切法則不同,因為每個人的覺受不一樣,所以是不共法的。我們就是在這一切法中來見證我們生命本有的,稱這個為見性。
沒見性時的阿裨跋致,世尊在經典上提示過,如果還沒有到達阿裨跋致地,那麼到達阿裨跋致性也是可以的。對於淨土成就來說,入阿裨跋致性就是到達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餘土,所以未見性的阿裨跋致性也是不簡單的。
若從華嚴行法十信位去體會就知道了,其中有兩品很重要,《如來名號品》和《四聖諦品》。《如來名號品》是從共法世間和不共法世間本體部分來說的,《四聖諦品》是從不共法世間的身心覺受來說的。也就是說,未見性的修行者到達阿裨跋致時,一定要知道是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來成就無上正覺的,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方法來真正見證到它,但這是未見性行者建立阿裨跋致理唸的核心。
阿裨跋致的具體顯現:一心清淨和行法精進。一心清淨最明顯的就是不會再有離開這一身、這一時、這一處,去尋找另外一個異時、異身、異處的成就處所。因為只有把此時、此身、此處可以成就無上正覺的理念建立起來,才會到達一心清淨。如果還有所攀緣,還要在外面找一個成就處,這就是不清淨,從原則上來講,就不是真正的阿裨跋致。
見性後的阿裨跋致的屬性,我們在學習華嚴十住位以後的行法時,都已經介紹清楚了。阿裨跋致第一個是得一心清淨,第二個是行法精進。一心清淨隨著不同種性、不同的行法階段,表達形式也不一樣。行者到十住位時,得無生忍入阿裨跋致地;十行位以後,要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所以是智慧力帶給我們一心清淨。
這是關於起惑造業和帶業往生的問題,因為與以前的修法理念認知有差別,所以現在我們再把它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