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經典的集結,把那麼樸實、能懂的語言,變成這樣複雜 【問】: 為什麼到了後期的時候,《經》的集結,從那麼樸實的語言、大家都能懂的語言,就變成了像《華嚴經》這樣的言說模式,弄得我們像在讀神話故事一樣? 【答】:
至少有兩個因素能夠表明這個問題,一個因素是;《經》是成就者用經的語言表達他那種生命成就、生命體驗,它不是知識性的。假如是演說型的、描述型的、知識型的,那就不需要用《經》的語言。用《論》的語言就可以了。論的語言是為了讓您明白的。
《經》的語言不光是要讓您明白,它的核心的意義是要讓您實踐的,是要通過生命體驗來明確這部經在講什麼,不是講道理的。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的語言與世間的語言不一樣。第二個因素就是與印度這個民族言說方式有關。當佛經傳到印度民族之外的這些地區的時候,傳到中國的時候,我們已經離開了那個民族言說的那種方式。
所以解讀的時候會有一個問題,特別是解讀理論性的東西、密法言說性的東西,就必須要知道他為什麼是那樣講的,他那樣講代表什麼意義?所以中間就有一個翻譯,這翻譯不是從梵文翻成漢文的問題,而是「說法方式上、模式上」的翻譯。這個是沒辦法通過文字來直接翻譯的,是必須要通過理解方式,要契合印度人講話的那種方式,才能翻譯成我們能夠理解的這種行為。這是兩個核心的東西。
所以在讀經典的時候,會發現最早世尊講的那些好像很直白、很明確。到後來這些經典,就發現越來越深密。所以這裏面就有一個差別,就是晚期的經典裏面加入了以《經》的語言言說理論成就的部分,也就是整體成就的部分。假如我們缺乏這種解經的方式,那麼晚期經典的這種言說方式我們就丟失了。
為什麼《阿含經》裏面那些言說很直白呢?那是世尊在世的時候,他是直接從行法實踐上入手的。所以那個時候《阿含經》裏面並不是沒有密法言說,但是它的側重點在於直接指導修行者的行為。所以它裏面那些密法言說理論的部分就少。比方說在《雜阿含經》裏講到十六位國王去見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有五百車乘、五百侍衛、五百侍女紛紛的一起到世尊那裏去拜見佛陀。
這裏的十六位國王、五百車乘、五百侍女、五百侍衛講的都是法數,都是密法言說,只不過是在最早期的經典裏面,這種言說還沒有那麼關鍵。就是說它不像晚期的經典,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把一個理論體系建立起來。假如我們不瞭解這種解讀的時候,整個理論體系我們就沒辦法理解。這是講晚期的經典是這樣的。
但是對於早期的經典來講,當然可以認為這個國王去的時候確實帶了五百侍衛,五百車乘、五百侍女,這樣解讀好像沒有多大的損害。但實際上我們現在回頭看,他要表達的意義其實不在那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