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生之後我們還在這個共法世間嗎?
【問】:
如果往生凡聖同居土,還會出現在我們現在的這個共法世間嗎?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山河大地,往生者也出現在這個山河大地嗎?如果是往生在共法世間的話,共法世間是有壞滅的,但是極樂世界是沒有壞滅的,那又怎樣解釋一真法界呢?我的困惑就更大了。
【答】:
您說的這個也是行者常常問的問題,就是往生之後我們是不是還在這個共法世間?另外是諸法壞滅的問題。往生阿彌陀如來極樂世界,成就阿鞞跋致,總體來講就是兩個核心,一個是一心清淨,一個是善根增長;兩個都是在生命覺知的一切法中來建立的。
您問往生之後是不是還要再回到這個共法世間?我們在《二十八講》的講義裡面,引用過《仁王經》裡佛陀講的一段話,即【諸眾生類一切煩惱,業異熟果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示導應、化、法身亦不離此。若有言說於三界外,別更有一眾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說】。如果您認為還有另一個眾生界存在,是不符合佛陀所說法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諸佛如來的法身都是在我們現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當中能夠呈現的,並不是在我們身心覺知一切法、共法世間一切法這個時空之外,還有一個諸佛如來的成就處,不是這樣的。
【問】:
您剛才解釋的這段我是認同的,但是我的問題是,這個法界的規律是把類似的心識聚集在一塊兒,那麼像這種往生凡聖同居土的心識,聚集在一塊的時候,呈現的共法世間,難道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嗎?就是跟我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嗎?還是他們看到的那個共法世間山河大地是不一樣的?
【答】:
從諸法的表相來看,相本身是沒差別的,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覺受的問題。比如我們講下雨,下雨本身是如來地法的本然存在,但我們會發現過去的詩歌中有很多是關於下雨的描述,有講「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草木新」 這個雨就是很清新的;如果看白居易的「夜雨聞鈴斷腸聲」這個雨就給人帶來悲涼;若講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那個雨又是很浪漫的;所以,下雨本身是如來地的一法,當我們賦予它一種意義的時候,是由不同的眾生依照自己的覺受來做判斷的。
所以我們是生活在自己所呈現的世界裡面。共法世間一切法的相,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我看到一座山,您看到也是一座山,但是這個山給我的覺受是在我的世界當中,給您的覺受是在您的世界當中。
比方說,我們現在一起學習華嚴行法,在座的修行者都逐漸能到達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的階段,這時我們看待世間一切法,看待身心覺知一切法,總體來講都有一種歡喜的力量生起,這時這一切法都是智慧的生起,都是我們生命當中的莊嚴法界的呈現。但卻有另外一個別教的修行者跟我們一起學習時,則出現相當於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一百四十二位菩薩俱,同時也有舍利弗等聲聞眾,但是為什麼舍利弗尊者和那些聲聞眾,對於佛菩薩的境界如盲如聾呢?這是經典的語言,《華嚴經》的語言,《入法界品》就是這樣講的。
我們還原到當前的狀態,您就知道了,如果我們在座的同學都到達華嚴行法十住位以後,乃至於菩薩道種智行法建立後,得無生忍、得無生法忍,這時我們看到的身心覺知一切法皆是智慧相,皆是莊嚴法界。而這位剛剛跟我們一起學習的別教行者還不能體會到身心覺知一切法的這種行法模式,他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個染著法現前,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智慧種子,這就是差別。
【問】:
師兄的話解釋清楚了,我也聽清楚了,但是,還不能夠融會貫通。比如說《阿彌陀經》裡描述的極樂世界的山河大地,共法世間的樣子,諸上善人是怎樣的,極樂世界是講共法世間的。我現在的理解是《阿彌陀經》描述的是共法世間,師兄剛才解釋的是報身世間。我的問題是共法世間是什麼樣呢?比如說天人看到的景象就像極樂世界一樣,踩在地上腳陷進去,一抬起來又復蘇,天界景象是天人看到的共法世間,跟極樂世界一樣。我現在困惑的地方是在這一點上,共法世間不是報身世間的身心的感受。
【答】:
您問的是極樂世界共法世間一切法,我們所見到的景象,諸如七寶樓臺,黃金為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要知道這是佛經的語言。我們把它分成共法世間、不共法世間,是為修法而建立的,是讓我們能夠準確建立行法模式而說的。但是從佛教整體成就來講,我們報身世間一切法是不能離開共法世間一切法的。
比方我們現在感性世間的一切法,是依身來建立的?還是依覺知性建立的?還是依理性建立的?要注意的是,這個理性不是唯心主義的唯心,它是要和共法世間一切法相應的。關於相應的判斷,我們已講過,修行者本身倶有一種判斷的能力,有判斷的驅動力。
所以,您問到我們所見的共法世間一切法,假如我們看到世間下雨,那這個雨給您帶來的覺受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的,還是「夜雨聞鈴斷腸聲」的?從這兩句來看,那個雨是不一樣的。假如您問一個人,我見到的是「夜雨聞鈴斷腸聲」,您為什麼說這是「天街小雨潤如酥」呢?而我為什麼見不到它?這個不是由雨來定的,而是由他自己的思惟方式、種性來定的。
譬如《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我們現在的修行者,如果到達初住位以後的行法階段,在我們生命當中,阿彌陀佛的這些眾鳥是時時在的,時刻不停在我們生命當中呈現的。問題是這是經的語言。如果我們不瞭解經的語言,您就會說為什麼我眼睛看到的世間,不能見到這些眾鳥說法呢?也不能聽到【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呢?所以,我們對共法世間一切法的覺受是建立在我們自己的種性上的,而經的語言一定是兩方面都包括的。
因為在以前的知見裡,我們修行的著力點不是放在種性的改變上,而是放在身心覺受上的,所以我們就會有一種錯覺。假如有一天,自然科技達到一種地步,能夠瞬間讓我們穿越時空到達某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往往會認為,這種技術能夠帶我到極樂世界的那個世間去。實際上,這與佛教的理論是相違背的。佛陀最關心的是眾生內在的覺醒、生命的解脫和無上正覺,並不是靠外在諸法的改變,來改變我們自己的生命種性。
換一句話講,如果哪一天讓您住進紫禁城裡去,您是不是就會成為皇帝呢?道理是一樣的。如果自然科學哪一天能夠帶我們穿過時空,瞬間到達十萬億佛土以西的那個宇宙深處,我們以這個身到那兒去,所見到的一切法,還是要依我們的思惟、種性來決定。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二十八講》講義裡面提到的,如果我們是凡夫種性,就算哪一天有一種技術能夠讓我們突破時空,送我們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我們見到的依然還會是娑婆世界的一切法。
【問】:
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共法世間的一切法被呈現出來的時候,是由我的身心覺知,就是我作為一個修行者的這個因素是要加進去,因為我的種性,所以這個共法世間最終呈現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
【答】:
這裡面有一個核心的東西要注意,因為我們往往關注在修改共法世間一切法呈現上。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共法世間一切法就是十方三世諸佛共同的法身,也是我們自己的法身所在處。所以若想看到我們自己所處世間,那個世間是在報身世間呈現的。我們只是在說的時候把它分開,所以報身世間是依自己的思惟方式、種性所決定。
當我們講在一切法中成就無上正覺,這一切法在什麼地方?這一切法就在眼、耳、鼻、舌、身,在這個地方來呈現的。所以世尊在經典上講,什麼叫做世間?五蘊身一切法就叫世間。什麼叫做法界?五蘊身一切法一切覺知就是法界。從世尊講的就知道,甚至於不是脫離開人的覺知性來談共法世間一切法,一定要把人的覺知性加進來談法界呈現的問題纔可以。比方講火星上面沒有人,因此在火星上不會呈現某一個修行者到達無上正覺,不會講這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