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別是否到達見性位的問題》
2023-10-14
如果把十住位的行法模式搞清楚了,就能自我判別是否轉入到了華嚴住行向地的行法模式,到達十住位,乃至到達第七住位。有幾個特徵需要知道,根據這些特徵就能判別自己是否到達見性位。
第一、要祛除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安住在當下的一切法中。就是說,當某一法對我們生起作用,不再是以遠離這一切法,或者在報身世間熄滅對這一法的觀注,不以這種方式生起行法實踐;而是要觀注這一法,在這一法中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具體成就的過程是十行到十地位要講的,但這個理念要建立,我們可以審覈:是不是還期待著下一輩子到太陽系深處的某個星球上去找阿彌陀佛?期待著下一輩子見到某個佛菩薩,他能夠加持我得無上正覺?這是能判別的。
第二、當我們到達十住位的時候,要得梵行清淨。『梵』是指本體的,『行』是代表體驗,梵行清浄代表基於一切法本體,能夠體驗得到的那種清淨。
我們看一下第六住位,正心住的經文。
佛子!云何謂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 |
所謂:聞讃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讃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讃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讃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
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 |
不動意是說,當下這一法本身就是自性所生法的實相,我們是在當下的這一法當中,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不用換地方。這是十住位的不動,如果到第八地位,證無生法忍,乃至於到等妙覺如來地的不動,會比十住位更加深密,深密是指沒有一個從煩惱轉成智慧的過程。第八地位以後如來地的諸法不動,代表的是貪嗔癡慢本身就是諸佛境界。
十住位心定不動,指的是不會再有分別、取捨,不會再說我離開這一法,到那一法裡去成就;這一法不成那一法成;這一時刻不成下一時刻成。但這不是凡夫種性裏講的,你說出大天來我都不會改變,那是凡夫種性的執著。十住位的心定不動,是說不管是煩惱法生起,還是清淨法生起,我不會偏向於清淨法而厭惡煩惱法,因為煩惱法也是自性法,這個叫做不動。也就是把某一法的正反兩個總合在一起,入一切法平等性。
一切法平等性是從一切法存在本身來講的,就是貪嗔癡慢一切法皆是自性生起,不是從天而降的,也不是過去沒有,現在有,是依於個體生命所生起的,是自覺生起的,一切眾生不需要學習,不需要訓練就會生起。所以,一切法的平等性講的是一切法的存在平等,不是指一切法的存在相平等,相不平等纔是平等。
一切法存在相之間有差別,因爲一一法之間有差別,這個差別能夠讓我們對這一法生起觀注,諸法之間有差別,所以一切法的各個存在就不一樣,這就是自性平等。有的修行者認為喫香蕉的時候連皮一起喫,因為香蕉瓤可以喫,皮也應該可以喫;有的修行者去喝髒水,說要生起平等心,這些都不是平等心。
一切法的存在相不相同、不平等本身就是平等,我們必須要尊重一切法的不平等性,尊重一切法存在的顯相不平等,就叫做入一切法平等性。所以,我們喝水的時候要喝乾淨水,不喝髒水;喫香蕉的時候,要喫香蕉瓤,不喫香蕉皮,這是平等;反之是不平等。
這裡談到「聞讃佛、毀佛......心定不動」,就是不會再說這個是佛教行法,佛教行法更高明,那個是外道行法,外道行法差。十住位見一切法的體性平等,一切法存在平等,就是儘管在顯相上,我知道外道法,民間信仰、民間宗教不能到無上正覺、不能得生命解脫,因為那一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不能到達生命解脫,但是它的體性平等。
世尊在經典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是從一切法平等性這個角度講的,不是從一切法的存在相講的。從一切法的平等性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是講可能性;而從一切眾生的存在相去講,並不是每一個眾生都能成就無上正覺,都能成就生命解脫。
佛教把根本智與差別智、一切法體性與一切法顯相分開,這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否則,很多問題沒辦法討論。因為,當我們在存在相上討論的時候,會有另外一個人冒出來說,你在體性上有缺失,所以,必須要分開。在體性上怎樣見證這一法,與在顯相上如何見證這一法是不一樣的。
針對這個問題,在東方思想、佛教思想,及西方思想領域,都有幾千年的諍論,就是因為把本體界和顯相界摻在一起討論,這是沒有結果的。在華嚴行法理論中,龍樹菩薩把這一塊嚴格分開,普光明殿的一切法,就在普光明殿根本智的層面去演說;如果是四天宮、四寶殿別教菩薩行法理論討論的,就是在顯相上去討論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正心住的「正」代表的是依於根本智、依於一切法體性、依於梵行清淨的,不是講正邪的「正」。我們講善用心的「善」也是一樣的,是基於一切法體性平等、基於根本智能力的叫做「善」。在這個層面,正與善都不是在講對立法的那一個。
對立法是在四位行法的十行、十迴向、十地位裡專門討論的,《華嚴經》不是不能討論對立法,我們現在講的是十住位的特徵,十住位必須能夠確切體驗到一切法體性平等,體會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一切法體性清淨,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清淨之後它對我有影響,就在十行、十迴向、十地位去解決,這是在具體針對一念無明的行法裡面纔有的。在第六住位就是「聞一切法心定不動」。
我們看第七住位入阿鞞跋致地,經文:
佛子!云何謂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 |
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
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 |
「心不退轉」指的就是入阿鞞跋致地,「堅固」是指基於梵行清淨、基於一切法體性平等,不是我們凡夫種性的偏執、不改變。
也就是說,當我們到達第七住位的時候,聞染法、淨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生死法、煩惱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這些都是同樣的模式,就是相對法一定是總合在一起,入一切法平等性,入阿鞞跋致地,得梵行清淨不退轉。
根本智行法入阿鞞跋致地要到等覺位;與在四位行法裏的住行向地入阿鞞跋致地的具體體驗是不一樣的。
如何判別自己是不是到達第七住位,第一個特徵是祛除異身,異時,異處的行法理念,能安住在當下的一切法中;第二個特徵就是入阿鞞跋致地,得梵行清淨。
還有一些其它的屬性,我們再談一談。
第三、歡喜、自覺的面對一切法生起行法實踐,當我們建立起華嚴行法十信、十住位理念的時候,在行法實踐上,應該能從基於業力牽引的凡夫外道、二乘聲聞的行法模式,轉入到菩薩行法模式。依業力牽引生起的行法實踐是被動的,是要遠離一切法;而菩薩行法實踐是主動的,要親近一切法。
在十信、十住位,我們已經看清楚了,當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菩提場。假如修行者已經知道這就是菩提場,要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當然是歡喜、自覺的面對一切法生起行法實踐。所以,這也能考驗自己,面對一法生起,對我有影響,我是否能歡喜,藉助這個因緣成就解脫?
法慧菩薩演說十住位行法的時候,每一位行法後面都會講「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就是當我們到達十住位的時候,我們見到任何一法生起都是歡喜的,因為這一法生起,對我來講是成就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因緣。假如我遠離這一法,那麼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因緣也就遠離了。所以,歡喜的自覺面對一切法生起行法實踐,是我們到達十住位的一個特徵。
第四、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不會因為某一句話是佛陀說的、經典說的、菩薩說的、我的師父說的、善知識說的,於是就不加思考拿過來,認為可以作為標準。進入十住位,一定要把經典講的、世尊講的、善知識講的,轉成自己的行法體驗。就算是世尊講的,也要轉一下,追問它到底在生命體驗裡怎樣呈現?這是「凡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
當然可以去問其他的善知識,但目的是為了把世尊、菩薩、善知識講的話,轉成自己的行法實踐、生命體驗纔去詢問善知識的,不是為了獲得一種答案去問的,這是一個特徵。
第五、就是十住位以後要生起善用心和善思惟。「善」是依於根本智屬性的,依於般若智慧的。當我們善用心、善思惟的時候,要注意是不是依於一心清淨,這種思惟和用心是不是跟自己的行法體驗相關,能否獲得連續的、必然的生命體驗,也就是祛除凡夫種性的妄想性。
妄想是把眼、耳、鼻、舌、身的體驗,經過加工形成一個結果,體驗跟結果之間是不連續的、零散的,沒有必然性的。比如談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中講「若欲食時,七寶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於是我們就想象,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什麼都準備好了,那裡很美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個就是妄想。
這些經文,在我們的行法實踐、當下的生命體驗當中都是可以呈現的,如果沒有辦法呈現,就要問清礎這句經文應如何轉化成我們當下的生命體驗,這就是密法言說解讀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把力量放在明瞭密法言說、明瞭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上,否則,我們沒有辦法把經文轉成生命體驗,永遠都停在妄想模式裡。妄想模式就是民間信仰模式。從凡夫種性進入佛教修行領域的時候,最初都是靠妄想模式進入到宗教領域的,妄想模式不是錯誤的,問題是我們做為修行者,是不是要永遠安住在妄想模式?到達十住位的一個特徵,就是生起善用心、善思惟。
將經典的密法言說轉換成我們自己的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需要遠離外道理念、遠離外道行法。經典的密法言說很容易被理解成身外有一個成就處,若按這種方式理解,就是外道理念、外道行法。當我們進入華嚴行法,進入十住位以後的道種智行法階段,密法言說是必須要瞭解的。經典講一個故事,我們怎樣從故事轉成行法實踐、生命體驗?這個轉換過程叫做解讀、明瞭密法言說。
再就是必須明瞭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果,隨著行法實踐的精進,在不同的行法階段,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呈現出來的生命體驗是不一樣的。
比方說,證阿羅漢入阿鞞跋致地,這是一個總體的概念,當我們要轉成行法實踐和生命體驗的時候,必須要講清礎:是成就哪一個位次的阿羅漢?入哪一個位次、是哪一個種性的阿鞞跋致地?因為阿羅漢、阿鞞跋致地在不同行法階段的體驗、標準不一樣。十住位以後,這些都是需要瞭解的。
我們藉助第一個問題,給大家講了華嚴行法是如何把我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整個過程講清楚了。十信位文殊師利菩薩為法主,對一切法生起覺知觀察、思惟用心;然後在一法一法的實踐當中,形成在一切法中都能夠獲得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行法實踐總持力;以總持力到達等妙覺位的根本智行法階段,這個時候,就到逹如來座前的普賢菩薩法界。
在這個行法理論中,我們現在的修行者就能明瞭在哪個階段、以什麼標準進入普賢菩薩法界。這様就不會在我們還沒有到逹十信位,甚至還在凡夫外道、二乘聲聞種性的時候,就想盲目地直接進入普賢菩薩法界。關於從十信位到等妙覺位詳細的行法理論,我們在七十講裡講得非常多,大家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