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理解諸佛菩薩在世間的呈現?
【問】:
諸佛菩薩在任何種性呈現的時候,他在哪一道、在哪個種性,是因為成佛之後,他是依願力來投身的,他不是以業力為主。在願力的時候,他實際上是有自主權的,例如說他可以到畜生道去度化畜生,還是說我這個理解也有問題。他如果去了以後,還是釋迦牟尼佛嗎?還是悉達多太子?還是人類再也見不到他了?
【答】:
不是的。這裡牽涉到很多我們以前講過的很細緻的因素,你沒有聽到。你講到他是有一個願力,有一個度化眾生的力量,這些都是我們在十住位之前的講法,即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等等。都是站在我們凡夫種性下來講佛菩薩的那個狀態的。
佛菩薩本身在十住位以後,乃至於到第八地位以後,像釋迦牟尼佛證得「不生不滅」如來地時,已經不會再有作意思惟,不會再生起「我成就了無上正覺,你還沒有成就無上正覺,所以我要來度化你」的這種想法。
為什麼?因為這種想法本身是作意生起的,因此佛菩薩不會有的;但是「度化眾生」的這種力量的是本有的。所以對「度化眾生」的念頭是本有的力量生起,還是作意生起的,要能區分開。
你剛才講到,我們從上一生到這一生,再從這一生到下一生,我不記得過去是怎麼修的,那麼下一生可能也會不記得我們現在是怎麼修行的。
換句話講,我上一生的修行如何對我這一生的所受果報負責?我們這一生的修行又如何對下一生來負責?下一生的那個「我」,我們現在又不認識。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諸佛如來在八地之前,我們不講八地以後,是八地之前的時候,都會受到身的影響,但是影響有大小。八地以後,就不會再有這種「身」的影響,即進入到入滅盡定行法。
至於是不是把上一世的修行成果給忘記了,或者說那個知識忘記了。在佛教修行裡面,講到菩薩道種智行法,是依照諸法生起的,是一法一法訓練的。我們訓練的時候是依照某一法生起之後來訓練,我們要的結果並不單單是對這一法能夠獲得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我們最核心想要的是,在訓練當中,我們的生命本身沈浸在這種狀態下,那個狀態是我們要的。
我給您舉個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我們上學時學數學,經常做數學題;實際上,做題就是對我們數學能力的一種訓練。我們能夠解答某一道數學題,是由當下那個題來定的,但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是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培養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可以隨著我們的生命來延續到下一生。那個數學問題本身到下一世的時候,會變成另外一個問題,但是因為有這個能力在,我們還是能解答它,並不是記住上一生解決問題的答案。
【問】:
剛才您說的到了八地以後,就沒有前後世這個問題了嗎?我的理解是八地之前沒有完全擺脫煩惱,還需要去修行,要去逐漸達到入滅盡定,那麼八地之前還是要有菩薩心腸,要有度化眾生的概念,佛也是要度化眾生,那佛度化眾生還有沒有呢?
【答】:
我們先簡單地來區別它,因為裡面的內容非常詳細。一般來講,八地以前就是訓練階段,就像我們通過做很多的數學題來訓練能力;八地以後,我們已經成就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但要注意,這不是指我們具有了天下所有數學問題的答案,而是說我們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八地以前是我們要做很多的題來訓練這種能力,八地以後,這種能力不會隨我們的身所在世間呈現的不同形式而改變,因為這個能力我們已經有了。
至於您問到的,八地以後度化眾生的念頭是生起,還是不生起?這牽涉到「無生法忍」確切定義的問題,所以不能講「我會生起」,但是也不能講「我不生起」。
「生起」與「不生起」,只要有選擇就不是無生法忍,就不是滅盡定行法。所以,對於八地以後的滅盡定行法,瞭解其根本原則就行了;即不能講「生起」,也不能講「不生起」;不能講「他不發願」,也不能講「他已發願」;因為他是入滅盡定的行法。換句話講,八地以後的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可以起願,但是發這個願本身不會對他自己形成一種有法的幹擾和束縛,這就是入滅盡定行法。
所以,說他發願,但是這個發願對他沒影響;說他不發願,如果你認為他是不發願的,那麼不發願這件事情就是對他有影響,因為他選擇的是不發願。因此,只要有選擇,就一定還沒有到達入滅盡定的行法。這是八地以後,我們下一期再開始講華嚴課程時,就會講到八地以後、等覺位的行法,那個時候會介紹的更詳細一些。
這兩個問題,一個是「不生不滅」,即諸佛如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不會講我要去或者我不要去。因為「不生不滅」講的並不是他的一個長生不老的狀態,而是說他在任何一個眾生界的呈現都不會對他造成影響,這是「不生不滅」的確切意思。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以自為根本的,依本體而生起的。也就是說,當您自己完全能夠控制自己的生命呈現的時候,這個生命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已經不重要了。
【問】: 這個呈現是必然的嗎?
【答】:
一定會呈現的。因為當我們到達法身成就的時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一切法的本體到達圓滿法身的時候,法身一定是有呈現形式的。沒有呈現形式的法的本體,就是虛無的、是不存在的。
【問】: 那麼這個呈現形式一定是在有情範疇裡面的嗎?
【答】:
確切講,就是在有情的範疇裡面的。因為我們在過去的理念中,往往認為一切有情可以成就無上正覺,甚至還講礦物質也能成就無上正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諸佛如來一定還是在有情世界呈現,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
【問】:
對,我們凡夫不認識他。對諸佛菩薩自己而言,他是不生不滅的,對他沒有束縛,這個我能理解。我想問的是,他成就之後一定會呈現,而且呈現一定會在有情世間,那這個生命有數量的概念嗎?數量是無限增加的概念,還是恆定的概念?
【答】:
這就牽涉到成就無上正覺和如來地種性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理念當中要麼呈現一個,永遠呈現一個,要麼呈現多個。因為牽涉到是在化身世間呈現,還是在報身世間呈現。十方如來如果是講在報身世間呈現的和法身世間呈現的,他就可以成就無量身。如果是在化身世間呈現的,在某一個因緣下只是現一個身,所以這是有差別的。
報身世間、法身世間的「呈現」是和我們自己相關的。比方說你證到初住位以後的行法,進入到自己的報身世間,那時釋迦摩尼佛會以你認可的形式「呈現」給你,而另外一個人也到報身世間,他也可以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呈現」;所以,「呈現」不是靠數量來計算的。如果是化身世間的,就是個體的,只呈現一個,即這個是,那個不是;這些我們是可以鑒別的。
這是關於是報身世間、法身世間、化身世間呈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