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薩智光三昧」和「菩薩大智慧光三昧」的差別
【問】:
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和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三昧」,兩者從文字上相差一個「大」字和「慧」字,法義有哪些不同。
【答】:
這個問題牽涉到非常多的佛教理論,特別是華嚴行法理論。金剛幢菩薩和金剛藏菩薩分別是演說十迴向位行法和十地位行法的說法主。要想明確十迴向位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和十地位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詳細的差別,就要把它們放在整體的華嚴行法理論裡,才能更詳細地體會到。
從十住位到十地位,是由四位菩薩入三昧,然後演說當位行法的。經文的內容儘管非常多,但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四位菩薩名稱和所入三昧的部分。
十住位,是由法慧菩薩在須彌山頂妙勝殿,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然後演說當位行法。
「無量方便三昧」是指在十住位要能見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十行位以後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換句話說,般若波羅蜜成就之後,應用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方便」是般若智慧應用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時的另一個名字,有時也用「善巧」。「善巧」講的也是般若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的應用。「方便」、「善巧」和般若都是相同的意思,是般若在不同應用階段的表述。
所以十住位時,通過法慧菩薩及所入三昧的名稱,我們就能知道十住位所要表達的意義,修行者要破一念無明、得無生忍、到阿鞞跋致地。當把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我們對十住位的瞭解就會更確切。
十行位時,是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然後演說當位行法,「善思惟三昧」是內在生起的菩薩道種。十迴向位時,是由金剛幢菩薩入「菩薩智光三昧」來宣說十迴向位行法。十地位時,是由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來宣說十地位行法。
十住、十行位主要強調報身世間的正報成就。十迴向位、十地位是強調要將這種般若智慧力應用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在《華嚴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經首部分,已經把這些義趣講清楚了。
比如,十住位時天帝釋率領大眾迎佛,大眾中沒有菩薩。十行位時夜摩天主帶領大眾迎佛,大眾中有菩薩;這些菩薩是十住位成就之後所帶過來的成就因素。換句話說,這個因素到達十行位時,就是十行位中夜摩天主帶領的迎佛大眾中的菩薩,表達修行者升進到另外一個修法階段,成就十行位的種性。所以十住位成就的因素,能帶動智慧力的生起,顯示的就是菩薩眾迎佛。
到十迴向位時,行者能將十住、十行位成就的善思惟和般若生起的力量運用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即運用到五蘊身的一切法中。從十迴向位的經首,可以看到兜率天主帶領大眾迎佛,在大眾中有無量菩薩參與,並且從十方來的上首菩薩都是放光的。
從十住位到十迴向位的經首,我們就看到它們之間的差別。十住位天帝釋率領大眾迎佛是沒有菩薩的;十行位時有菩薩生起,但是菩薩並不放光;十迴向位有眾多菩薩生起,上首菩薩放光。
經典中,我們常常看到世尊在法會中放光,也有菩薩放光,乃至於阿修羅也可以放光。那麼「放光」是什麼意思? 「放光」的意思就是覺知力能夠到達五蘊身的一切法。比如,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在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它的顯現形式,就是在每一個眾生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的呈現。同樣,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每一念覺受的生起,就是阿彌陀佛光明所照之處。
由此可知,十迴向位是從如理思惟生起,智慧的力量能夠逐漸運用到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當中,經典的語言就是菩薩放光。菩薩的智慧作用能夠落實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就是入「菩薩智光三昧」。
到達十地位時,是由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然後演說十地法。
從菩薩道種智行法生起的次第,我們瞭解到,當修行者進入十迴向位的行法模式時,是將般若的力量落實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但是還沒有到達使這一切法產生入世間的行為。也就是說,對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能夠生起如理思惟、如理觀察,並且能夠依照這種力量,再返回到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中,這是迴向位。「向」是一種力量,「回」是智慧力能夠到達世間的一切法,因此「迴向」是指這樣一種力量的作用。
到十地位時,這種力量能夠形成修行者在世間具體的行為,因此十地位是「大智慧光明三昧」。這裡講的「大智慧」比十迴向位要更進一步,是以智慧為核心的入世間具體行法的呈現。修行者成就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依照三賢位的智慧力,然後再回到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就是到達華嚴行法的十地位。
十地位是在他化天演說,他化天也是魔所居處。我們之前強調過,魔是
通過「眼耳鼻舌身」起作用。我們眼所見、耳所聞、身所處,這些都能讓我們生起貪著、生起嗔恚,所以眼耳鼻舌身是我們煩惱具體顯現的地方。也就是說,煩惱、困惑都是從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一切法生起的,因此這個地方也叫魔所居處。
我們在讀經典時,會有一個很熟悉的場景,就是世尊坐菩提樹下降伏諸魔,成就無上正覺。實際上這是密法言說,在《華嚴經》的模式裡,「世尊坐菩提樹下」就是指世尊成就十住、十行、十迴向的金剛種性智慧地。「菩提樹」代表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依照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生起智慧力的運用,叫「坐菩提樹下」。這種運用能夠落實在「眼耳鼻舌身」具體的行為上,就叫作「降伏諸魔」。
所以,世尊坐菩提樹下降伏諸魔,是指修行者進入菩薩道種智行法階段,以內在生起的智慧力來降伏「眼耳鼻舌身」一切法對我們的困擾和束縛。這個過程就是「降伏諸魔」,也就是十地位金剛藏菩薩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所要表達的意義。世尊不離菩提樹、降伏諸魔而成就無上正覺,就是代表不離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來成就無上正覺。
住行向地所言說的義趣與「世尊坐菩提樹下降伏諸魔」是相同的,只是《華嚴經》把這句密法言說完全理論化了。
我們再來把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十迴向位、十地位的成就拓展開,落實到整個華嚴行法理論中,就能更清楚地知道為什麼這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菩薩智光三昧」,或者叫做「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
在《華嚴經》整體的行法理論中,十信位是依於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發心。這是講一切法總相,即阿彌陀佛的總相,就是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包括共法世間一切法和不共法世間一切法。然後依於十信位成就,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在身心覺知一切法的一一法中,成就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
這個過程成就之後,會形成一種生命力量。因此,初住位是在一法一法當中訓練的,當這個訓練到達第七地位、第八地位時,就形成一種生命力量;下一步就是靠這種力量來生起等覺位、妙覺位的行法。所以,生命當中任何一法,我們都可以將其轉成無上正覺的智慧法,都可以獲得自在解脫。
從行法理論的角度講,等覺位和妙覺位是兩個階段,但是從修行者的角度,八地以後的行法,包括等覺位與妙覺位,都是靠無加行力的行法來建立的,不同於聲聞模式或者十住位模式的行法要靠作意生起。
那麼,在行法理論中,「菩薩智光三昧」、「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與如來地哪部分的成就相應呢?
十信位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成就如來地的「十種力」?在菩薩道種智行法中,十住位是依於「十種智」而發心,和建立《梵行品》中的清淨行法;到十行位是明瞭世間一切法,成就明瞭「十種智」;到十回向位、十地位,就是此「十種智」的具體運用,用經典的語言來說,就是「菩薩智光三昧」的生起和「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的生起。也就是說,從「十種智」的發心到運用,形成一種生命力量;這種生命力量再經過無加行力的入滅盡定行法,擴展到一切法,就到達如來地的「十種力」。
這是關於這兩個三昧在整個華嚴行法理論中所表達的意義。到如來地時,與「菩薩智光三昧」、「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有沒有對應的名相呢?答案是有的。
在《華嚴經》菩提場會的《如來現相品》中,講到「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眾,得於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這個眉間光的名字就是「一切菩薩智光明,普照十方藏」。由此可知,「一切菩薩智光明」和「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菩薩智光三昧」是對應的。
這裡也告訴我們,如果只侷限在十迴向位、十地位,往往就會錯失完整的《華嚴經》行法理論前後的勾索,若把這兩個成就次第放在完整的華嚴行法理論中,就會清楚看到:從十住位開始成就菩薩道種智行法,最終的成就目標就是如來地的十種力。
這十種力都是通過菩薩道種智行法在一切法中反復訓練、反復修行獲得的。因此,淨土宗講的,見到阿彌陀佛之後,行者能夠獲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等,這些言說所表達的義趣,我們就清楚了,是修行者見到阿彌陀佛之後,要在阿彌陀佛一一分別法中來建立自在解脫和無上正覺,是要建立菩薩道種智行法,然後才會成就如來地的十種力,乃至於如來地的「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等等這些如來地的成就。這些成就都是在菩薩道種智行法中建立的,不會是從天而降、無中生有的一下子獲得。大家要把這些名相放到整體的行法理論中去體會纔可以。
金剛幢菩薩和金剛藏菩薩所入三昧,雖然在名字上就差一兩個字,但是所表達的意義側重不同。十迴向位時,側重在智慧地成就;十地位時,側重在這種智慧力生起要能導引修行者的一切作為,進入到世間的一切法中,所以,十地位的三昧會有「大」和「慧」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