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與密宗的關係?

【問】: 您能講解一下華嚴與密宗的關係嗎?

【答】:

整個佛教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根本佛教階段,原始佛教階段,部派佛教階段,大乘佛教階段,祕密佛教階段。

總體來說,大乘佛教經典主要都是密法言說,具有理論性。而《華嚴經》是集大成的密法言說。

密宗的宗是一種行法;《華嚴經》是一部經,從《華嚴經》到祕密佛教階段,這中間有五百年的時間。如果我們把《華嚴經》整個經典的演說狀況搞清楚了,再來探討密宗的問題其實是不困難的。在《華嚴經》之前也有密法言說,《雜阿含經》中就能看到密法言說。但是《華嚴經》以前的這些經典裏面密法言說大部分是基於文化上的、知識上的,經驗、理念、判斷上的,而且是零散的。然而《華嚴經》將所有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理論體系,而且理論體系本身也是密法言說。

《華嚴經》像大海一樣,其他的經典都流到這裏。《華嚴經》以後的思想,其實又都是從《華嚴經》的整體結構流出。但這並不意味著後來的修行者一定是瞭解《華嚴經》。

因為《華嚴經》有集大成的作用,佛陀所有的演說已經在這裏被整理好,變成一個思想體系。後來建立的這些宗派在《華嚴經》裏面一定能找到它的位置。八宗若往上推,一定會推到龍樹菩薩那裏。

從思想體系來講,《華嚴經》是最集大成者。後來的很多經典都是根據《華嚴經》中的某一部分進行言說。比如華嚴十行位以後講到相宗的部分特別多;而且華嚴十地位以後、到第八位入滅盡定行法以後、普賢菩薩法界行法,都是密法部分。

所以我們要想進入密宗,必須瞭解密法。因為密宗的「宗」是一種行法,而且它是依賴於密法成就之後建立的。

密法是什麼?在《華嚴經》來看,密法是住行向地四位行法中十住、十行、十回向所完成的核心,是智慧成就,由此進入金剛種性智慧地十地位。這部分是不共法成就,所以在經典中將不共法成就叫祕密。概括來講是基於個體的智慧成就,是密法的核心!如果沒有三賢位完成金剛種性智慧成就,要進入十地位是不可能的。

同樣,如果沒有前面三賢位的金剛種性智慧建立,密宗裏很多行法是無法建立的。比如說學習壇城,學習八葉九尊的理論,學習五方佛的理論。其中五方佛、八葉九尊、壇城到底表達怎樣的意義?必須對三賢位都能明瞭才說得清。

講到密宗的時候決定不是有什麼祕密的東西,他知道我不知道,不是從內容上來講,而是指般若智慧是不是建立起來了。

智慧建立不一定要祕密演說,像打啞謎似的。《華嚴經》裏面完全都是顯說。把這種顯說的理論建立起來,並且要真正能體會到。因為,智慧本身是基於個體經驗來建立,這種體會是祕密的。基於個體的知識、經驗、體驗再來生起的行法,就是密宗的行法。

同樣的行為並不意味著有同樣的成就,因為背後的行法模式可能不一樣。修密宗也是一樣,修習密宗的行法、修壇城等等,如果背後的金剛智慧沒有建立,只是從內容上、形式上去模仿,就不是真的密宗,也不會真正到達十地位以上的成就地,很多還是在十信位、十住位之前。所以不在於所修的名相,在乎實質。

在《華嚴經》之前的很多經典,只能說它是密法言說,因為是零散的。《華嚴經》則是理論性的、系統性的。這種系統性的、理論化的佛教思想才稱作密法,所以,之前儘管也是密法言說,但不能稱作密法。

成就密法必須要有完整的思想體系,零散的不可以。學習《華嚴經》之後,可以對所有密法都通達無礙。真正掌握《華嚴經》的解讀、《華嚴經》的思想後,就可以解讀所有佛經。但是反過來,只瞭解密法言說,而沒有建立系統性的、理論性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則不是真正的密法。

除非有龍樹菩薩那樣的造詣,自己建立一套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就目前的佛教經典來看,還看不到有哪一部經典能夠和《華嚴經》比肩。

以往佛教界,不論是因為對《華嚴經》的瞭解、認識有欠缺,還是因為對《華嚴經》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詮釋的不到位,只是對《華嚴經》的讚歎特別多,真正能對我們的行法實踐產生多大的作用就很值得探討。由此造成修行者並不覺得學習《華嚴經》是必須的。但是從佛教完整的成就指歸來看,這部經是所有佛教成就的目標,也是所有修行者最終成就的目標。

如果有修行者說,到登地位以上,不依靠《華嚴經》,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是一定要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從凡夫種性的發心處到如來地,每一個細節要都能講清楚,決定不可以中間跳躍。說某某某帶我去的,或者說某某某說是這樣的。其實,這樣連十住位都不到。

當然我們還沒到龍樹菩薩成就狀態,沒能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那麼把《華嚴經》學清楚,使其成為我們自己的思想體系,這樣也沒問題,總之,必須要有一個。

「宗」是指具體的行法實踐。密宗是基於甚深智慧的行法實踐,甚深智慧要有般若成就。般若成就是基於本體、自內顯發、周遍完備的。「周遍完備」指的是成就者要建立起一整套的思想體系,能夠在一切法中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這是靠思想體系來建立的,不是靠某一招從頭用到尾就能到達的。

上座部經典中,有舍利弗問富樓那尊者關於如何「於如來所得修梵行」的問題,富樓那尊者回答了七種清淨修法。包括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智清淨等等。舍利弗尊者再問,是不是得戒清淨,或者得心清淨、見清淨、智清淨,就能得梵行清淨?富樓那尊者都說不是。

富樓那尊者說,如來所得梵行清淨,不是靠一個戒清淨,或者一個心清淨、一個見清淨、智清淨就能得到的,而是要從戒清淨,到心清淨;從心清淨,到見清淨等等,最終總合在一起,纔到如來地的梵行清淨。梵行清淨不是這七種清淨之外的結果,而是從最初的戒清淨,到心清淨,從心清淨到見清淨等等,一切系列的行法實踐總合在一起,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梵行清淨。

富樓那尊者還舉個例子,波斯匿王從舍衛城到婆祇國,中間要換七次車。不能說坐其中某一趟車就可以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每一次坐車都很重要,但是每一次坐車都不是直接就能到佛陀那裏,要坐七次車合在一起才能到世尊那裏。(《中阿含·七法品》及《增一阿含經·等法品》之七車喻經)

密宗行法一定要基於完整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並且要建立起自己的智慧地,要有體驗纔行,聽來的不行。聽來的只是在十信位、十住位之前。

我們要建立起《華嚴經》中的三賢位,再進入到十地位的時候才叫做密宗的行法。五十三參中十地位善知識全是主夜神,為什麼?因為內在建立的智慧成就是祕密的,以此為核心的行法實踐就是祕密智慧的顯現,叫密宗。

密宗的行法,如果只有形式、只有各種各樣的名相,而沒有實際的智慧建立,僅僅與聲聞的行法差不多,甚至和人天、外道的宗教行法差不多。現在有的修行者學《華嚴經》,內在智慧沒有建立,直接去學習十地位,實際上,這樣學出來的還是聲聞行法。

如果清楚《華嚴經》的結構和行法理論,應該能體會到,從中取出任何一品來直接學都不是真正的《華嚴經》。

我們現在學習《華嚴經》,相當於是接受《華嚴經》的灌頂,接受龍樹菩薩的灌頂。灌頂代表我們的生命模式、種性得到本質上的改變。用佛經的語言,就是「六相震動」,代表生命本質上的改變。

如果清楚《華嚴經》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明白佛經的演說方法、密法解讀等等,瞭解佛教的核心指歸,就知道了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每一階段的行法,其顯示的方式以及判斷的標準。

我們在經教上下功夫,首先做到自己完全明瞭,再落實到行法的時候,便很清楚自己是在哪一個位次上的修行,判別是否到達,就會很明確。這就是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