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的法數代表不同的解讀模式
【問】:
今天復習《阿彌陀經》六方佛讃的法數,也請出了唐譯《阿彌陀經》,數了一下裡面是十方佛讃,兩者法數不同,不知道該怎様圓解這個不同?
【答】:
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佛經進入我們中國,很多時候都是一部經典有若干個翻譯。總的原則,就是對於同一部經的不同翻譯,我們可以相互參照,抓住裡面的核心意義。像這裡提到的法數問題,我們就要知道,不同的經典,不同的譯經師,他們的考慮是不一様的。因此對這些不同的法數,知道它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就可以了。也就是說,當我們看秦譯羅什大師的版本的時候,就要按照羅什大師的翻譯版本來解讀;假如我們看玄奘師的譯本,我們就要按玄奘師的版本去解讀。玄奘師的版本就是十方佛讃,並沒有縮減成六方佛讃,並且法數也不一様。那麼不一様,我們就按照不一様的來解讀就好。
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我們浄土宗的另外一部經典《無量夀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從中就能知道為什麼在解讀的時候,要依據這個經典本身的意義去解讀。我們把五種原譯本,按照時間的順序,即進入我們中國的時間順序,全列在這兒。《無量夀經》最早的版本是後漢月支國三藏支樓迦讖尊者翻譯的;第二個版本是曹魏時期康僧鎧大師翻譯的,這也是我們現在受持行者最多的;第三個是東吳時期月支國支謙翻譯的;第四個版本是《大寳積經無量夀會》菩提流支尊者翻譯的;第五個是北宋的法賢尊者翻譯的,一共五個譯本。對於不同的譯本,我們解讀的時候,可以相互參照,不彼此否定就可以了。
我們現在來比較一下五個譯本中的幾個法數,大家就會有所體會。我們看第一個版本,是支樓迦讖尊者翻譯的《無量夀經》,這裡講到世尊在王舍城,【與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七十二那術,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萬,色天子七十萬,遍浄天子六十那術,梵天一億,皆隨佛住】。 「那術」就是那由他。這裡講到聲聞弟子大比丘眾的法數是「一千兩百五十人」,而在康僧鎧大師的譯本裡,以及東吳譯本和唐譯本裡,講的都是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而在北宋時候的,是與大比丘眾「三萬兩千人俱」,所以法數都不一様。
然後看弟子數,聲聞眾在最前面,聲聞眾中列出來的弟子眾的數量也是不一様的。第一個版本中列出來「三十五」位,第二個版本和第三個版本都是「三十一」位,第四個版本是「二十五」位,第五個是「三十一」位。這些法數雖然不一様,但沒關係,因為法數表逹的意義是跟集結經典的成就者,或者與翻譯經典的譯經師相關,這是上首眾法數的問題。
如果再看這部經典中其它地方的法數,也是有差別的。
這部經典有的譯本給出菩薩名,有的沒有。比如康僧鎧大師的譯本和無量夀會都有菩薩與十六正士的名字,但支樓迦讖尊者、支謙尊者的譯本就沒有菩薩名,所以有差別。
再看世間自在王如來。在世間自在王如來之前,還有很多佛出現,但在我們經常讀誦的會集本中,就沒有選進來。這個都沒關係,因為我們受持哪一部經,就按照那一部經的法數來受持,這樣就不會錯。因為法數本身不是按照對錯來講的,是按照生起時對於一切法的知見和認知的模式來講的,而模式本身不是對錯的問題。
會集本《法藏因地品》中直接講【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四十二劫」是法數。剛才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出興之前,還有諸佛出世。第一個版本講,有「三十五」尊佛出世,第「三十六」尊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在魏譯本裡講到世間自在王如來是第「五十四」佛,前面有「五十三」尊佛;而在東吳的版本裡,第「三十四」佛是世間自在王如來。後面兩會,一個「四十二」佛,一個是「三十八」佛。
另外,在五個原譯本中,阿彌陀佛發的大願數量也不一様。第一個版本和第三個版本都是「二十四」願;第二個、第四個版本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都是「四十八」願;第五個是「三十六」願。
所有這些表明,不同經典的法數是有差別的。有差別沒關係,受持這一部經典,就按照這部經典的法數去受持,能落實到行法上就可以了。
以前在講到經典解讀的時候,介紹過如何從經首的法數來辨別這部經的種性,目的是為了生起和具體落實行法實踐。所以,經首中講到千二百五十人,或萬二千人,或三萬兩千人,就是提示我們對整部經的解讀方法。不同的法數,解讀的方法都是不一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