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與華嚴行法的見佛差別

 

【問】:

您剛才講到【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佛】,這個「見佛」不是聲聞的有相見佛。末學有個疑問,在淨土三經的《觀無量壽佛經》裏全是觀想,而且講到開眼閉眼,佛像觀得明明瞭瞭,請問這部經的義趣和旨歸是什麼?

【答】:

您問的是《觀經》的行法模式問題。關於行法模式,不光是《觀經》,任何一部經,都要看它的經首以及裡面的核心人物,它們是代表那一種成就模式。像《觀經》裡面講到的世尊、阿難尊者、大目犍連、韋提希夫人,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來解讀,才能知道《觀經》行法模式和所要到達的成就。這裡面沒有菩薩,所以講到的行法是韋提希夫人受持的。若按照這種方式去理解《觀經》就比較準確一些,不容易丟失。

關於「見佛」的問題,大家要把《觀經》裡面,世尊教給韋提希夫人的唸佛方法,與《華嚴經》講的「見佛」方式要區分開。 《華嚴經》中,從初住位到第十地位,乃至到等妙覺如來地,每一個行法的「見佛」模式都不一樣。

之前我們介紹過聲聞種性與菩薩種性如何建立「三昧」。聲聞別教種性裡面講到三昧,就是您剛才提到的《觀經》中的十六觀,它有一個入三昧、出三昧的問題。入三昧來觀想佛像、觀想實相,還有出三昧,所以有十六觀。

而進入到內在覺知模式行法的時候,總體的行法原則是起心動念即要到達。換句話講,從文字的角度雖也會講入三昧、出三昧,譬如講到法慧菩薩說十住位行法,也有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然後宣說十住行法。

但大乘菩薩的入三昧與出三昧,講的是在某一種因緣下,智慧模式的生起。也就是生起就是入三昧。不同於聲聞種性需要以一定的條件,才能入三昧。

所以華嚴行法裡講到的「見佛」,總體來講是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對我們修行者來講是束縛力,還是智慧力,如果是一種束縛和乾擾,就意味著我們在聲聞種性裡面那些習氣還沒有完全去除,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退到聲聞地,不是的。只要我們意識到生起這個因緣、這一法對我有乾擾,能意識到它,我們就可以轉到華嚴行法裡面來,把這一念轉成智慧相、轉成行法,這個過程在華嚴行法裡面,或者說在實際的大乘行法裡面,就叫「見佛」。

所以,它不是看掛在牆上的阿彌陀佛像,或者說雕塑的佛像,不是這樣的。它是隨緣生起的,且沒有聲聞種性那種入出的概念。所以在行法和種性上完全不同。

另外,對於《觀經》講的十六觀,你觀的是佛像?還是內在生起的智慧力?如果是睜眼閉眼看到外在有一個佛像,那還沒到達《華嚴經》講的內在智慧力的生起,也就是還沒有見佛;因為華嚴行法講的見佛,是見修行者的自性佛,即內在的智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