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種種解差別智」和「種種界差別智」

【問】: 請問十種智中的「種種解差別智」和「種種界差別智」是怎樣的?

【答】:

關於「種種解差別智」和「種種界差別智」,這裡面核心的字就是「解」和「界」。如果能夠瞭解什麼是「解」,什麼是「界」,那麼「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就容易理解了。

《雜阿含經》卷26中,世尊是這樣定義的:「種種解差別智」即【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種種界差別智」即【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種種解差別智」是講不同種性眾生的知見與思惟的問題。修行者若成就如來十種智,乃至於如來地的十種力,就要知道不同種性的眾生,在其種性下,面對一切法時,他的思惟模式是怎樣的。因為瞭解了不同種性眾生的思惟模式,就能明瞭針對某一因緣、某一法,不同種性的眾生生起的思惟、分別、取著將是怎樣的結果。所以「種種解差別智」主要是從眾生思惟、知見的角度來說的。

譬如,我們要成就菩薩道種智行法,就要知道凡夫種性、聲聞、緣覺、別教菩薩,權教菩薩,外道行者,圓教菩薩等等不同種性的修行者,在不同的修法次第是怎樣的思惟方式,他們的知見是如何建立的。只有瞭解了「種種解差別智」,菩薩纔能夠到十方法界廣度眾生。

菩薩指的是什麼?菩薩離我們並不遠,菩薩指的就是修習道種智行法的這些行者。如果能夠逐漸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住位,依十住位生起別教不共行法,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智慧行法。在這些行法裡面,智慧是怎樣體現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種種解差別智」。落實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依據不同的因緣來生起不同的行法。所以菩薩道種智行法不是孤立的,概念化的,而是一定要了解一切種性眾生的思惟、分別、取著等等形式。這是關於「種種解差別智」。

「種種界差別智」並非僅僅是指有情眾生,它是講外在一切法的。前面的「種種解差別智」是依照不同種性眾生建立的,而且每一種都是針對不同種性的不共法來建立的;「種種界」則是依外在一切法建立的,如《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就是在講「種種界差別智」。

講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好,講世間一切法也好,當我們說「界」的時候,是按大的分類來說的。如自然界有山河大地,眾生界有人界、畜生界,畜生界裡又有不同的動物,每一種都是不同的界,每一種都有自己存在的形式、存在的屬性,都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當把它們的因緣所住,成住壞空是如何流轉的、種種界是如何建立的等等這些因素都弄清楚,就叫做「種種界差別智」。

以前曾反復介紹過行法理論的問題,剛才也有提到:為什麼在《初發心功德品》時與佛同等,要知道這是特指在十住位這個地方與佛同等。

在整個行法理論中,十信位是行者依照一切法總相而發心,然後進入四智行法,在一切法的一一法中成就無上正覺。之後進入等覺位,將菩薩道種智行法和一切法總相再總合為一體。

如同前面舉過「一切蘋果都是甜的」的例子。在十信位時,是我們相信佛陀講的「一切蘋果都是甜的」。但當進入菩薩道種智行法的時候,則要把自己能夠碰到的所有蘋果都需嚐一嚐。當所有都嚐到了,就到了等覺位,這時纔可以說「一切蘋果都是甜的」。所以,此時的「一切蘋果都是甜的」和十信位中所言的「一切蘋果都是甜的」是不同的,十信位講到的只是總相

《華嚴經》講到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謂「一」是什麼? 「多」是什麼呢? 「一」就是總相;「多」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成就後的差別智;這時總相裡面的一一法皆能到達無上正覺。所以,「一即是多」 就是無上正覺菩薩道種智行法和一切法總相,是非一非異的,沒差別的。

在五十三參行法中也能夠看到這樣的意趣。善財童子在福城東大塔廟文

殊菩薩處,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成就無上正覺,就要去尋求真善知識。所以,善財童子一路南行;這裡表達的就是普光明殿中十信位的意義。善財童子在福城東大塔廟見到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代表一切法總相,這時的善財童子與文殊師利菩薩是兩個童子,文殊師利童子和善財童子。

善財童子在經歷五十一參行法之後,成就了菩薩道種智行法。到第五十二參的時候,善財童子遵照彌勒菩薩的囑咐,去參訪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代表什麼?彌勒菩薩是我們剛才講到的:菩薩道種智行法在經典的言說,所以是未來成就。在十住位時曾介紹過,行者距離十方諸佛最近的,是通過兩個方面去成就:一個是當下能成就的「一切法無所住」,即「一心清淨無所住」;一個是在一切法當中生起無量精進行法,即未來成就,也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

一心清淨無所住,和行法精進無所住,缺一不可。當下的一心清淨無所住不能成就,未來的一切法精進也不能到達。若只有當下的一心清淨無所住,沒有於一切法中的勇猛精進,也只是聲聞種性的行法,並不能到達十方諸佛的無上正覺。所以世尊說彌勒菩薩未來成佛,講的就是菩薩道種智行法是在未來成就的,是在一切有法當中成就的。當善財童子一切有法都成就了,就見到彌勒菩薩。見到之後,彌勒菩薩說:一定要回到一切法總相,要看看這兩個是不是一樣。所以在五十一參時,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要去見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當時並未現身,為什麼?因為這時的一切法已經從總相轉變成善財童子的菩薩道種智行法,都成為他自己的智慧了;所以這時善財童子成就了自己的文殊師利菩薩。第五十二參中,善財童子參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過一百一十城(或由旬)摩善財童子頂,並告之:你的一切菩薩道種智行法和一切法總相是一致的。摩頂意味著善財童子的智慧地已到達圓滿灌頂位,等同十方諸佛一切智慧。

《華嚴經》整體的佛教理論,在普光明殿和《入法界品》都是相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