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家」與「論家」的差別?

【問】:

我在看《雜阿含經》,其中有一段講到如實知的問題。講到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能夠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他講的是五陰以及他們的集、滅、患、味,就是色味色患。在觀察一個法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拿來微細一下我自己的觀察。

【答】:

《雜阿含經》中的這段經文是世尊在當時修行者的那種因緣下演說的,所以當然是行法。我們可以依此為行法原則、行法的目標,用來檢驗自己的行法是否有錯。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諸法是隨緣的,所以在行法實踐中,即在甚深思惟觀察的時候,要依靠佛陀演說的原則去做,而不是從「相」上去遵循;因為隨著時代的不同、因緣的不同,「相」會變化的,而世尊演說的核心義趣一定是不變的,即行法生起的原則是不變的。

從最早的《阿含經》到後來的方等經、大乘經典及祕密佛教經典,比方《瑜伽師地論》、《俱捨論》、《大乘起信論》和《華嚴經》、《解深密經》、還有《金剛頂經》來看,這些經家和論家有什麼差別?

「論」是按照佛陀講的原則來詮釋發揮的,但是不會增加;「經」是按照佛陀的原則來繼續言說。也就是說,對於佛陀那個時代所建立起來的行法理論,比方說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法,我們是按照佛陀建立的理論繼續言說,還是說按照佛陀建立的理論來詮釋,這是有差別的,而且非常微細。

詮釋佛陀講的就是「論」所要到達的地方,依照佛陀講的繼續言說,是指佛陀那個時代演說的那些理論中有一些是因為當時不需要,即當時社會沒有這種需求,所以佛陀沒有講,而由後來的經家繼續講,像龍樹菩薩集結的《華嚴經》。《華嚴經》是把佛陀講的理論完全綜合成一體,這種模式就是按照佛陀的模式繼續講出來的。所以二者有差別。

行法也是一樣,作為現在的修行者,我們在沒有龍樹菩薩到達龍宮的這種成就地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繼續佛陀的理論來言說的。就是說對於佛陀沒有說詳細的那些理論,我們還沒有本事把它們言說清楚;但是,對於佛陀已經說清楚的部分,我們至少要能夠明瞭。所以,我們現在的修行者要做的,就是依佛所說、深入經藏,把佛陀所講的理論核心與原則掌握住,並在行法當中加以落實。

在修行界,我們看到有些不但沒有到達龍樹菩薩這種可以繼續講的成就,就連照著講都會講錯,所以大家一定要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