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觀想的問題

【問】:

您剛剛講到別教和圓教的區別,因為我現在學的大圓滿前行裡面有關於金剛薩埵本尊的修法,還有上師瑜伽的修法,要把所有的色相觀想成是本尊,然後你的心相續就有了和這位本尊同樣的智慧和功德,這是別教還是圓教?

【答】:

我很難給您作出評價,但裡面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你要去衡量,就是當觀想某一位成就者的時候,是您自己,還是另外有一個來灌注給您所有的智慧、所有的成就?您是怎麼觀想的?觀想的那一個平時在嗎?這些問題就是說您是不是要在某一時間段,要找一個清淨地,然後去觀想,還是說他無時不在。

如果是無時不在的,您就要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裡面,去找到那個成就者的成就模式,這個叫觀想。

我們曾講過《觀佛三昧海經》,過去七佛的身長,圓光、通身光,那些數字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您要見過去七佛的世間並不困難,但是必須要能夠生起與那些數字、法數相應的行法模式。

像剛才解釋的關於三位善知識,然後生起摩耶夫人。這種觀察的形式不是固定的。如《觀佛三昧海經》裏面的過去七佛,每一尊佛的身長、圓光、通身光,數字都是不一樣的。「數字不一樣」的意思是,當我們到達第七住位證諸法空的時候,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是相等的,但是針對諸法之間的差別生起的那些關注,不同種性眾生所生起的模式是不一樣的。

所以對這一切法的存在,我們是按照三十二法的方式來看,還是按照四十二法的方式來看,這一切法給我們的覺受是不一樣的。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說您要如何去面對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因為只有從一切法的普遍存在的本體這裏,才能到達菩薩道種智行法。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十方諸佛法界。

我們觀察某一法的不同,如何去明瞭它,這個明瞭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要看您是用哪種模式去明瞭它。

比方說蘋果,蘋果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從它的產地、屬性、成份、用途,各個方面都可以建立如實知、如實體驗。但因觀察它的模式不一樣,體驗就不同,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以哪種模式去看它。

【問】: 這跟我所關注的東西有關係,對吧?

【答】:

是的;您是能見,對面那個是所見。現在問題來了,當您要觀察過去成就者,要體會他的智慧灌注於我的時候,他是現在就在,還是關注的時候在,還是不關注就不在,還是我不修行他不在,這都要辨別清楚。

釋迦牟尼佛的行法理論裡面說,每個人都有能力瞭解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但是如果你沒有訓練,就不能正確瞭解它,這個訓練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就是不同的諸佛世界。

譬如我關注這一法,在婆羅門教,關注的只是毘濕奴,或者濕婆,或者是克裏希納的世間,乃至於佛教的修行者觀想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

現在問題就是,以哪種模式去觀察它。華嚴十住位以後,就進入到阿彌陀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到第八地位以後進入到常寂光土,這是在當下一切法當中就可以建立的。但如果說您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想像太陽系以西的那個星球上,阿彌陀佛很寂寞,希望我去,那是另外一回事。

剛才我們也談到,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思想告訴我們,作為修行者是能夠做自己生命的主導者的,不是靠外在的那一個來主導。婆羅門教說我把我自己息滅回到他那兒去,世尊說不需要,自己息滅的時候,只是見到他,剩下的智慧你還要自己來。

所以,這是一種積極的方式,不是被動接受的方式。要看您自己要如何觀想那位成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