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忍、無生法忍的諸法實相有何不同?

【問】:

禪宗常常有一句話叫做「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然後見山又是山」。是不是第一個「見山是山」,是凡夫種性的「見」;然後「見山不是山」,是一個否定的方式,就是到了七住位證一切法空;「見山又是山」,就是證一切法不空的階段。可以這麼理解嗎?

【答】:就是這樣的。

【問】:

等妙覺位的時候,以前的審核機制變成了行法實踐的一部分,變成自覺的生命活動。它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力量,成為自性地法,是嗎?

【答】:是。

【問】:

到達無生法忍的時候,我們對某一法的認知和它的存在相應,就是它的實相。問題是我們瞭解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對我們行法實踐有什麼幫助?

【答】

這要看在什麼位次上去理解它。如果在別教的行法階段,比方說在十住之前,或者在十住十行,這些都是有幫助的。當到達迴向位金剛種性的時候,我們瞭解的這件事情就是這件事情的實相。

在十住十行之前的別教階段,我們可以立一個目標,做這件事情是為了那個目標,還是兩件事情;而金剛種性之後,我們認真去做的這件事,它本身就是目標。

佛教裏講到生命解脫,在別教之前都會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是為了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到金剛種性的時候,就要知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本身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反過來,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表現形式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我們習慣上會說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另外一件事情、一個目標,並不是說它是錯的,它只是一個階段。但是到金剛種性以後,十回向位後逐漸要轉過來,不再為了什麼,因為現前做的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目標。

以前學習的時候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力量,不是對錯的問題,是一種習慣。

【問】:

以後自己帶著這種去思惟或者去實踐的時候,就會有所提醒,不要認為還有一個什麼東西叫做結果。

【答】:

不要在此之外再找一個。世尊在上座部經典就講過: 如果你認為結果不是當下在做的這件事情,而是明天,或者後天才會有的一個東西,或者說以前有一個什麼東西。世尊說:這些都是在凡夫種性才會有的,這就是凡夫種性的妄想相。我們最初修學的時候,總要有一個作意生起,說我要成就生命解脫,要成就無上正覺。到達十住位以後,逐漸明白修法實踐本身就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呈現,所以就不會在修法之外再找一個生命解脫和無常正覺。

《華嚴經》裏面有很多隱蔽的東西還是需要去挖掘的。

【問】:

現在能理解的經文還是很粗糙,請教您後,您講出來的和我思惟的總是不一樣,很詳細、很具體,可以去操作。所以我還需要把它融合,能變成我自己的。

【答】:

經文裏面有一些東西,我們要多去問為什麼。如果我們把經文裏面很多為什麼都問出來的時候,它後面的意思就能體會得更多一些。

三賢位經首都是分成前、後兩部分。前面三品的結構都是一樣的,只要看三賢位每一位的第一品,仔細核對裏面的內容,就會發現它們為什麼不一樣,解決這些問題會對我們很有幫助。

十住位講世尊不離菩提樹下,上升須彌山頂;十行位的時候,世尊不離菩提樹下和須彌山頂,然後到達夜摩天宮…… 它有很多細節,要去對比它們的差別。

講課的時候,因為沒有做銷文,所以細節的地方我們遇到就講,很多沒遇到就沒講,但是我們自己要慢慢去挖掘它。

【問】

如果我能把普光明殿四智行法搞明白的話,就會在我自己的學習上面有很大的幫助。

【答】

《華嚴經》的整體理論、結構,就這四個階段。四十位行法分成幾部分、每一部分完成什麼工作、有什麼樣的特點,基本都列在《佛教行法理論簡介》和《華嚴經四十位行法次第精進》這兩張表中了。若能把它們搞明白,基本就搞懂《華嚴經》了。這兩個列表是詮釋普光明殿的,所以完全針對的是行法理論。

《華嚴經》的基本功夫,比方說三十九品的品名、四十位行法的名字、五十三參善知識的名字,還有每一次法會核心的次第、哪個菩薩說的、入哪個三昧、是在哪兒說的、哪個天宮、什麼地方說的。基本要把這些都匯總起來,加起來差不多有兩百多個名相。這些對於我們整體理解《華嚴經》很有幫助。

普光明殿完全是講行法理論。為什麼是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完成什麼工作?四十位行法裏面初位到七位完成什麼工作?這四個階段到底是幹什麼的?它們的特點一定要弄清楚。再加上後面的《入法界品》,基本上閉著眼睛也能講出來《華嚴經》了。

《華嚴經》裏面很多核心的東西都是勾索的。現在很多修行人學《華嚴經》,不知道通過結構方式學習,一般都是通過《梵行品》、《淨行品》、《普賢行品》這幾品來學習的。其實只要一打碎就不是《華嚴經》了。

如果把三賢位的第一品仔細去對照一下,就會看到經文的變化,看到它們之間微細的差別。通過差別我們能瞭解三賢位每一位行法的遞進:比如法數不一樣、距離不一樣、菩薩名不一樣、經文的細節、名字不一樣。若僅僅是隻學一品就會看不到這種變化,因爲孤立的一品是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