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體驗、解悟、證悟》
2023-8-26
【問】:什麼是生命體驗的形式?什麼不算是生命體驗的形式? 可以舉一些例子嗎?
【答】: 關於行法實踐,如果從如來地一切法的角度說,任何生命能夠感知的都叫做生命體驗。 但是作為修行者來講,一定要清楚,行法實踐的目標是要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有這個目標時就要清楚,行法實踐必須要落實到生命體驗中。那麼落實的時候,這種體驗到底是否符合無上正覺、符合梵行清凈、符合生命解脫,就要靠如實知的部分來解決。
經典是過去成就者對生命體驗的描述。修行者在解讀經典的時候,要能把經典從文字轉成我們自己的生命體驗。所以這個轉變過程一定要有體驗的參與、有自我因素的參與,如果沒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沒有生命體驗的參與,就沒有辦法確切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反過來講,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是在生命體驗中存在的,而不是在概念中、在我們的生命體驗之外存在。
【問】:,如果我們自己能夠證得的話,就應該能把佛經上說的那些如實地呈現在我們生命的體驗中,佛經裏的很多密法言說要體現在生命體驗,而不是一種知識上的理解,對吧?
【答】:這一點我給您強調一下,知識上的理解是不能缺少的。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會形成錯覺,認為我只要是進入理解的時候、進入知識階段,可能就不是行法,這是不對的。我們很多人是這樣一個理念,認為:可能這種講述是一種解悟,而不是真的證得。
『證』代表體驗。我們要清楚,如果一個修行者真正的證得,比如說開悟了,確切來講,『開悟』要到達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若能夠安住在第七住位以後,都叫開悟。開悟有一個特別準確的特徵,就是必須要能夠『準確言說』十方諸佛所講的經典,決定不能是模糊的。所以一個真正開悟的、證得的修行者,必須有能力將佛經準確的講出來,讓對面的修行者能夠體驗到。
這是我們衡量一位大德、一位善知識是不是證得的一個標準。也就是說開悟必然帶來解悟。雖然說解悟不一定是開悟,但是開悟一定伴隨著解悟。 如果一位大德、一位善知識把佛教的思想、理論、概念都講不清楚,他一定沒開悟。這是判別的一個原則。
如何知道我的上師、我的師父是不是得無上正覺,首先您要去追問他,把所有的概念講清楚。如果佛教的思想、理論、行法次第,概念都講不清楚。就可以大膽的去懷疑。
『清楚』是什麼意思? 第一;理念要能到達。 第二;我的體驗要能到達。這兩方面都能到達,才叫講清楚。
比如很多人講諸法空,如果大德講的諸法空,你是不能體驗的,你就要去追問,一直追問到能夠體驗為止,這個『諸法空』纔算講清楚了。 並且『諸法空』必須能夠落實在普遍的、必然的一切法中,決定不是隻包含一部分法,而不包含另外一部分。比如有些善知識講的一心三藏,(這裡的『一心三藏』,不是指智者大師的)。他說一心三藏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和空、不空如來藏。大德講的『空如來藏』指的是一切法中無形的那一部分,而一切法中有形的那一部分叫不空如來藏。
這種講法本身是有問題的, 因為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不是對立的兩個,並不是以有形和無形來劃分。在這種說法裡面,無形的部分不包括有形的部分,所以它不是完整的說法。 而『一心三藏』在華嚴經裡面都講清楚了,證諸法空要包含一切法,證諸法不空也要包含一切法。所以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如何從經典解讀轉到體驗,必須要準確,必須要能如實知。
【問】:有沒有人僅從解悟這種方式就能到達開悟的,到達實證呢?
【答】: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解悟』如果是知識性的,沒有把它落實到生命體驗當中,他就不能開悟。 但是很多知識分子,實際上在解的過程中,他是去落實的。比方說唯識宗的很多修行者,如果他能夠把解悟落實在行法實踐當中,當然是可以開悟的。說到底就是:必須要有體驗。
【問】:我剛剛開始學華嚴,在學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是知識,都是解悟這一塊,但證悟這一塊,應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將經典裡的這些知識體悟到自己的生命裡去,然後再從自己生命裡展示出來。我怎樣在現實生活中,一步一步把它體悟出來?那麼生活中的抓手在哪裡?
【答】:您設想一下:小孩剛出生,他不會走路,他要三四歲以後才能奔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成人能不能告訴他,你這樣走就不會跌跤,你可以直接奔跑?這是做不到的。小孩必須要經歷一兩年摔跤的過程,然後才能奔跑。學習經典也是一樣,因為我們在聲聞種性、共法別教行法模式裡時間已很長,所以當您剛剛轉入華嚴行法的時候,就覺得沒抓手。這個抓手,我能提供給您的就是在平時生活當中去訓練,不要怕失敗。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轉入到大乘佛教行法的時候,不要怕失敗,即便是失敗,即便是破戒,只要不影響梵行清淨,下次繼續來。所以沒有固定的抓手,只有在生活當中去訓練。比方說今天碰見一件事讓我很煩心,這個煩心是怎麼來的,把它想清楚,第二天這個煩心可能還會來,沒關係,多來幾次就知道了,怎樣在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獲得梵行清凈。所以這個抓手總體來說,就是『行法實踐』。
【問】:就是說要經常關注自己的思惟,有煩惱生起的時候,就關注它的來源,這就是您所說的抓手,對不對?
【答】:對的,我們以前的行法跟我們現在的行法差別在哪兒? 在聲聞種性的行法裡面,一件事情來了,我起煩惱心了,然後每天晚上做功課去懺悔,甚至懺悔幾天,每次懺悔都蠻難過的,對自己很有影響。 這在以往的行法實踐裡面是對的,我們沒有講它有問題。但是在大乘佛教行法裡面,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如果懺悔的行為影響你的梵行清淨,這個懺悔本身是破戒行為。
所以一個煩惱來了,不怕,這次沒有處理好,爭取下一次好一點。第一次可能得零分,第二次我只得十分,第三次、第四次到第五次的時候,我可能就能把握它、能處理好它,得六、七十分。 我們在《覺悟華嚴經講義》裡面反覆強調過:開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法一法的訓練中,總體上達到一個安住梵行清凈的狀態,那是一種穩定的、必然的生命體驗,我們管它叫做開悟。決定不要指望在某一法上突然間完全明瞭,那不是開悟。
【問】:以智慧力生起一切行法。請問如何理解行法?是不是指生命體驗?
【答】:體驗是行法的結果。那麼我怎麼知道我是在體驗當中,怎麼知道我是在行法實踐當中呢?
光靠思惟是不夠的,一定要在體驗當中去把握。所以這裡跟我們普通的生命體驗是有差別的。共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體驗是直觀的、本能的、零散的,而行法實踐的體驗是要經歷智慧、反思,再回到生命體驗中的。智慧、反思是指要將零散的、直觀的生命體驗,經過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形成整體性的生命體驗。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智慧力的參與,有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將這些與生命體驗總和,這就是行法體驗。
《華嚴經》裡面講到入一真法界,或者說見性位入法界。『法界』是智慧加上生命體驗,合在一起叫做入法界。如果只有體驗而沒有智慧的參與和整合,那個體驗不叫法界。這裡只要把入法界弄清楚了,就能體會生命體驗在講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