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華嚴經》內在覺知修行模式

【問】: 何謂《華嚴經》內在覺知修行模式?

【答】:

幾乎在所有的經典中,佛陀在說法之前,都有囑咐行人要「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什麼是於法「諦聽」和「善思念」?這需要瞭解佛法修學的兩種模式。

先看《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上的一段經文: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毗缽捨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毗缽捨那。雲何名依法奢摩他、毗缽捨那?雲何復名不依法奢摩他、毗缽捨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毗缽捨那,名依法奢摩他、毗缽捨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於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毗缽捨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毗缽捨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缽捨那。

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缽捨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缽捨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奢摩他」和「毗缽捨那」即止和觀。彌勒菩薩的問題是:什麼是依法止觀?什麼是不依法止觀?「所受所思法相」即是覺知。「依法」和「不依法」,是指能否依照自我的覺知而修行。

如果能根據自己的覺受和思惟,於諸法實義修行止觀,就是依法。如果不是從自己的覺受思惟出發,而是從別人那裡聽說,然後依照聲聞乘的四念處來修行止觀,就是不依法。

能依法修行是利根性,不依法修行就是鈍根性。由此可知,鈍根和利根在於能否生起內在覺受和思惟。

事實上,佛在很多經典都說到了如理思惟的重要性。比如《大般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品》中,講到【一切眾生常為五欲之所繫縛,以思惟故悉得解脫,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華嚴經·凈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強調【菩薩若能善用其心,則能成就勝妙功德】。

佛陀並不反對聞法,但是佛陀反對僅僅停留在聞法而不加以思惟的修行方式。「諦聽」之後「善思念之」,是佛陀對所有聞法者的叮囑,也是修行人依教奉行必須的階段。

內在覺知模式的關鍵即是生起疑情。疑情和妄想生起的機制沒有兩樣,都是生起一念粗相。但是生起之後,隨著思惟模式不同,結果也不同。妄想是浮動的粗相,其背後是執著取捨,繼而生起煩惱相,這是凡夫左旋模式的思惟。而疑情是由粗相轉入微細智,是轉入智慧的起點;沒有疑情,智慧也不會生起。佛教的每一部經都是由問題開始,最後轉入智慧言說的,問題就是疑情。

《華嚴經》是敘述佛陀自證量的經典,與其他經典的集結模式完全不同。這部經在三處言說,即菩提場、普光明殿和入法界會,此三處即是生命本體的佛法僧成就處。三處諸會中的眾多菩薩皆是思惟力所成,非是聲聞乘的聞法模式所能揣摩。

《華嚴經》前後有三百多個問題貫穿始終,這些問題是走入華嚴的大門,而思惟正是打開大門的鑰匙。這些問題之後纔是智慧和境界的生起。正是因為《華嚴經》這種必須的修法方式,自古以來,很多試圖以聞法模式走入《華嚴經》的修行人,盡管精勤備至,仍然收益甚微。很多人甚至只能搜羅他人的只言片語,聊作管窺,或者望文生義妄自解說,非常可惜!

內在覺知的修行模式是要將經典的言說,轉化為修行人的自覺證量,然後指導實際的行為。它依於正知見,依於如理思惟和善知識護持,依於對經典的實際解讀。這種修行方式,在必須去除凡夫地的執著取捨的同時,還需要深入經藏,反復調整行者的思惟和修法,從而達到與經典一致的成就處。

不同的思惟模式,即是不同的行者種性。只有契合到菩薩種性和如來種性,才能最終引導修行人到達菩薩地和如來地,這需要行者對自己的知見和思惟模式有準確的認知纔可以。

那麼怎樣對於經典生起覺知和思惟?

比如大乘經典的經首經常是這樣:一時佛在某處,與大比丘眾或者菩薩眾一萬兩千人倶,或者三萬兩千人倶,甚至八十億百千眾生倶。看到這樣的經首,簡單地以為這是歷史上的一次佛陀的說法事件,這就是聞法模式。實際上,經首的這幾句話已經將這一部經的成就意趣說清楚了,後面的整部經無非是詳細解釋這一句經首而已。所謂生起覺知,先要生起對法的關注和好樂。對於經首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不同的經典,參加的人數有相同或不同等等,要生起疑問並且努力去弄明白,這就是生起覺知思惟。

依於覺知模式的修行能夠將經典所說的境界轉化成內在證量,此即是自覺證量;自覺證量成就即是凈土宗的實報莊嚴土。

禪宗常常用「指月」來說明思惟的重要性。手指代表經典,月亮代表自性,依照所指而見到月亮就是證入。成佛即是依照佛教經典返聞自性,若是隻見文句而不知如何將文句轉化到自身成就,永遠都是如聾如啞。

利根和鈍根並非一概而論。修行者在不同的因緣下呈現出來的模式不一樣,利根性的修行模式需要對經典生起好樂心和精進心。換句話說,任何人都能夠在某種因緣下,生起善思惟模式的修行。特別是對於受過現代教育的行者,如理思惟並不困難。

《華嚴經》諸會言說,本身即是一種圓滿的覺知,雖然用世間語言集結流通,但並非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學習《華嚴經》需要明瞭聞法模式和覺知模式的差別。《華嚴經》初住位之前,大都是聞法模式的修行,只有建立起內在覺知模式,才開始進入到初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