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解讀到行法落實

【問】:

從經文轉成行法這一步對我來說是剛剛開始,就像您上一堂課講的,我們常常把文字相在腦海裡形成一個畫面,然後會把它固定在那兒,就認為是有這樣一個東西。我覺得這是需要轉變的地方,是要突破的地方。

【答】:

把經文轉成行法這部分,由於以前我們沒有系統性的解讀方法,沒有理論,所以大家要慢慢來。比如世尊上升須彌山頂,然後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如果只讀文字,很容易變成神話故事。因此,在行法中,我們要能確認「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和之後的「帝釋殿迎佛」都是代表一種動態的行法模式,都是每一個修行者能夠體會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把它看成故事,要轉成行法。

【問】: 就是要有覺受。

【答】:

對;《瑜伽師地論》講到「住」法時,直接就用「受用」代表「住」。 「受」就是覺受,即色受想行識的「受」。

在我們原來的修法模式中,都習慣把文字轉成圖像,再從圖像轉成發心,這是聞法模式的修法。現在要把圖像去掉,直接從文字轉成行法就不容易,因為圖像沒有了。其實圖像還是可以有的,但一定要把它轉到行法上來纔行,這纔是實際的成就處。

怎麼轉?大家前面已經在關於法數、一法生起多法、密法解讀等等這些因素的綜合解讀與落實上,下了很多功夫了,其實從中是可以體會到如何「轉」的。

大家要知道,八識是與生俱來的,而四智行法、菩薩道種智是要訓練的。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就是在訓練菩薩道種智行法。

可是在以前的修法模式裡,往往因為缺失了經典解讀、密法言說,缺失了從文字轉成行法這部分。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在聲聞、權教、別教模式下修行,種性上也是以聲聞種性、權教、別教種性居多。對於十住位後面的,特別是華嚴行法住行向地的菩薩道種智行法不容易生起。

為什麼?因為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建立,必須要回到身心覺受上來,回到一念生起。也就是說,有一念生起,才會有菩薩道種智。遺憾的是,這部分行法非常容易被誤解。因為菩薩道種智行法還是要有一念生起,但是這一念生起之後的運作方法是不一樣的,變成住行向地的運作方法,即道種智的行法。所以,如果對這部分行法理論不瞭解,就很容易把道種智行法當做是十信、十住位之前的聲聞種性、權教別教的行法。

菩薩道種智行法是針對見性之後的一念生起的運作模式,所以它是基於般若成就之後的行法,就像《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証得「應無所住」時,就証得十住位的無生忍,得阿鞞跋致地,破一念無明。 「而生其心」是指後面的菩薩道種智行法。所以在過去的修法理論中,非常多的修行者把菩薩道種智行法劃歸到見性之前的行法階段,完全擺錯了位次,這是很大的損失。

所以,一念無明生三細中的「一念生起」並不可怕,問題是生起之後,是以凡夫種性的模式來呈現,還是以菩薩道種智的模式來呈現。凡夫種性模式的呈現就是生死法界,菩薩道種智模式的呈現就是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行法次第逐漸地落實的非常準確纔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