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除有法的影響,是否有具體的標準?
【問】:
上節課您講到「安住」在諸法空的證量上是需要時節的。但是如果有影響的時候,我們能夠馬上、迅速地去除這個影響,退到諸法空的那個地方。這個「馬上和迅速」到底時間短到什麼程度,速度快到什麼程度,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答】:
某件事情當我們去關注它的時候,或者說這一法生起的時候,它對我有多大的影響,依此能夠審核自己是不是在無生忍,是不是在梵行清淨。因為無生忍和證諸法空是在一切法當中皆可落實的,不需要因緣。
所以當您審核到這一法對自己有影響的時候,就已經生起了再回到梵行清淨的那個因緣上。所以從行法理論講,不需要時間,馬上就能到達梵行清淨。如果說有些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仍需要一段時間去調整,那麼這段時間其實就是我們在修法過程中的訓練過程,這是每個修行者都要面對的。
因此先確定行法理論。假如某一法這次能影響您一到兩天,那麼下一次它再生起的時候,您能否在一天之內,或者在兩個小時之內把它解決?這個不斷縮短的過程需要在行法實踐中刻意訓練的。
所以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參數,來衡量速度的快慢,不是的。每個人都要有這個過程。從行法理論的角度來看,到達第七住位得不退住證無生忍、證諸法空;若確切定義,第七住位是剛剛開始證得諸法空得無生忍。
為什麼要加上「開始」這兩個字?因為後面十行位的行法一直到第七地位,都是在有法世間去建立的,而有法世間就是由一念無明的力量生起。任何一法生起之後,在十行、十回向、十地位的行法裏就是菩薩道種生起,最終是菩薩道種智成就。
既然「有法」是一念無明的力量生起的,它生起時就會對我們有影響,那麼這種影響如何去除?比方到達十行位、十回向位的時候,面對一法的影響,是退到第七住位,還是面對這一法的影響,去努力解決它,是不一樣的。這裏就牽扯到一個退轉的問題,第七住位的不退轉,嚴格說只是剛剛證得無生忍,圓滿證得要到第七地位。
菩薩道種智行法的力量,就是一念無明的力量。如果在一念無明力量生起的情況下,還能獲得梵行清淨,就是究竟證得無生忍,所以在第七地位。
需要強調是:到達第七住位並不等於安住無生忍、安住證諸法空。因為第七住位只是息滅一念無明對我們的影響,還沒有道種智行法的生起。實際上道種智行法的生起本身,意味著一念無明的力量就會生起。生起之後,我們以智慧力把一念無明轉成菩薩智慧,管這個過程叫做道種智行法。
第七地位不光是圓滿到達證諸法空得無生忍,同樣也到達證諸法不空得無生法忍。因此真正到達第八地位,無生忍和無生法忍是總合在一起的。我們在解釋經典言說方式的時候談到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分開的。第七住位得「應無所住」,而第七住位以後的有法就是「而生其心」,然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合在一起,就是第八不動地。如果到達等妙覺位的時候,就是阿、彌陀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