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是一家之說,三家思想體系是怎樣融合的?》

2023-8-26

【問】:在公元前五世紀時期,世界上有非常偉大的四大文明,中國的儒家道家就是其中之一。佛教在兩漢際來到中國,後來儒釋道融合,並提出儒釋道是一家之說。請問在中國的文明史上,這三家的思想理念是怎樣融合的?因為學習華嚴經後,發現目前三家的思想理念和行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就像佛教的八大宗派,實際上他們都不能自說本宗派代表全部的佛教理念,只是各自代表某一種行法而已。張師兄能否給予詳細說明,因為這關繫到佛法修學能否成就。發現現在很多行法是移花接木,搞得人眼花繚亂,其實很多是誤導了行者,導致盲修瞎練。

【答】:這個說法沒錯,如果我們學習完《華嚴經》之後再去看,就會發現現在的修行者大多是盲修瞎煉的。但是沒辦法,如果沒有機緣通過華嚴行法理論、行法次第來衡量自己的行法實踐,我們是沒有辦法提出建議的。

問題中講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融合,融合代表思想體系之間有互補、有借鑑。

各種文化、各種思想體系都有演說一切法的衝動,就是各個民族、各個思想家都有要演說一切法的衝動,這種衝動是來源於人類自身對一切法探索的需求。從個體的生命來講,這個衝動來源於一念無明和根本無明,我們對未知的一切法有好奇的力量,因爲我們想知道它,這就是無明的力量,也就是要探索一切法的力量,這是一種衝動。

我們判別一種思想是否能被稱爲思想體系,首先就要判斷它是否涵蓋生命中的一切法。如果一個思想體系只涵蓋某一種法,它就不是最完善的,只能說在某一法中它是完善的,而不是針對所有法。

但是話說回來,一切法無盡,任何一種思想 都很難完善到所有法。因此,一個很高明的思想體系它是可以提供一種方法,能夠讓修行者依此拓展到一切法,而具有這種原則性的、可操作的方法,恰恰就是華嚴思想、華嚴行法的核心。比如《世界成就品》中給出了世界成就十種事,每一種事又包含十種具體的內容。我們在二十八講中也談到法數是如何生起的,如何從一法拓展到無量法,這些都是佛教裏特有的,能夠讓我們從當下的一法中拓展到無量法。總之,不會有一個現成的思想體系已經涵蓋了所有法,不會的;但它會給我們一個方法。這是關於融合。

每一種思想體系都有自己特長的部分,而這很有可能是其他思想體系所不具備的,所以會有互補的情況。作爲理性的、專業的佛教修行者,應該要知道佛教成就無上正覚的最終表現形式一定要以完整、準確的思想體系形式來呈現,不能是隻言片語的,不能只包含生命中的一部分法,而不包含另外一部分。

我們先拿佛教裏的例子來說明,免得大家錯解,誤以爲我們對其他思想有貶低的意思。很多修行者學佛,往往只抱住經典中的某一句話,認爲這句話能代表佛教所有的行法,實際上這是違背佛教思想的。比如:「唸佛成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都是佛經裏有的,但這一句話能否代替整體的佛教核心思想嗎?能代替整體的佛教思想體系嗎?當然不能。爲什麼?因爲「唸佛成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等等都只是針對全稱的判斷,都是針對一切法總相的,而沒有別相。

我們剛纔談到過,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必須包含一切法,這一切法即包括一切法總相,也必須包括一一法別相。尤其包括兩部分:一是如實知,二是要能體驗,如實體驗。所以,若只講「唸佛成佛」,這僅僅是指總相,所以沒有辦法講這是對的,還是錯的;必須要把怎樣唸佛才能成佛、怎樣唸佛不能成佛、唸佛是怎樣成佛的、唸佛是怎樣呈現在生命體驗當中,讓我們如實知「我成就無上正覚」的,把這些都講清楚後,才能與「唸佛成佛」這一句整合在一起,形成思想體系。否則,這一句「唸佛成佛」就不叫思想體系,它只是一個判斷,並且僅是針對全稱的判斷。

全稱判斷在我們佛教語言來講,就是基於總相的言說。基於總相的言說雖能夠涵蓋所有對象,但它的可操作性是最低的;必須要把它變成一一法別相才能操作它。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裏面涉及到不少的理念。譬如佛教的八大宗派都不能自說本宗派代表全體的佛教理念。簡單來講,是因爲他們對《華嚴經》的瞭解、明瞭度太低,如果他們能多瞭解華嚴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或者說,如果八十華嚴能早四百年進入中國,我們中國漢地的佛教可能跟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

【問】:您在講課中一直提般若的三個屬性,概念基本已經熟悉了,那麼在行法上應該如何培養、提高我們的般若智呢?具體的方法是什麼?首先從哪兒下手?讀了《心經》就能明瞭,般若智與我們一般所講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應該是有區別的是吧?有人講,道家是放下,儒家是提起,佛家是想得開,還有的也提出儒、釋、道三家,就是佛法僧,道家代表佛,儒家代表僧,釋迦代表法,其左右手牽着儒、道兩家,這種定論對嗎?若仔細分析,儒、道好像與華嚴行法的理念和次第並不相應,是有區別的,請開示。

【答】:這是談到儒釋道的問題。首先我們不願意對儒家、道家的思想體系做出評價,但是這裏談到儒釋道三家代表佛法僧,那麼首先要問問道家、儒家,人家認可不認可?再者佛教已經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有沒有必要把道家、儒家拉過來補缺?讓他們幫佛教解決這兩塊?這需要講清楚。

佛法僧是佛教裏已經具備完整的思想體系的理論言說,所以要不要把道家、儒家加進來。從思想體系來講,不同的思想都有責任用自己的名詞去演說一切法,很多思想是很難直接對接在一起的。我們以儒釋道三家對「天」的概念的不同解釋來舉例說明。

道家把一切法最上面的那一個叫做「道」,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超越所有法的。「天」在道家代表什麼?就是天地的天,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天」就是天地的天,並不超越所有法。

而在儒家思想中,「天」則代表超越性。像孔子講的「知我者其天乎」,這個「天」代表超越一切法的主宰。孔子說沒有人理解我,只有「天」能理解我,這是孔子用到的「天」。另外也有人會說《中庸》裏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也用了「道」,但要知道這個「道」是借用道家的,不是孔子、孟子原本所說的。

「天」在佛教又代表什麼?世尊在經典裏講到「諸善集故,形成諸天」,是指在我們思惟範疇裏的,智慧形成不同的思惟模式,因不同的思惟模式見一切法生起的體驗不一樣,不同的思惟模式就是「諸天」。

所以三家對「天」的解釋不一樣。因此若要把這三家思想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難的,我們不建議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