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佛」與「如來地」的差別
【問】:
剛才講到感性、知性、理性,對我理解報身世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很有幫助。
對我來說,還要努力,如實地去觀察自己的念頭。我可能可以看到自己的分別、執取,因為我學過佛法,知道分別、執取是一種束縛,所以可以想辦法去放下分別、執取,這是我現在能夠體會的程度。
【答】:
問題裡提到不受束縛。關於不受束縛,前面介紹了行法方式有很多種,對不同的修行者行法不同。因此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所處的階段,要把一法生起作為機緣,來訓練自己的覺知思惟,從而解決問題。
關於法身,我們再說兩句。比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成就無上正覺後,是以化身的形式給我們講法。那麼,化身、報身和法身有何差別?我們應如何體會?
從身的角度講,身所在處就是「化身」世間。如果身的行為覺受是在理性支配下的,那麼就是在不共法的「報身」世間。如果理性和世間一切法相應,那麼這個身的行為也會和世間一切法相應;這時,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就是在「法身」世間。
一般來講,沒有經過修行的人,往往只在感性階段,很少在知性階段,更不會到達理性階段。他們往往只是在「化身」世間的一切法上糾葛,受化身世間身所在處所的影響和束縛,因此總是在生死法中。
【問】:
剛才講到報身世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您所講到的這個感性、知性和理性,其實這三個全是在報身世間吧?都是不共法世間的。
【答】:
這是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講的,強調的是如何定義山河大地。如來地不同,如來地不需要定義,因為在如來地,這座山顯示出來的就是這座山。但是,站在修行者的角度,我們必須要定義:這是一座山。這是兩個概念。
【問】: 這就是在報身世間的不共法,理性所要做的事情。
【答】:
對;作為修行者,不要直接跳到如來地一切法的狀態上去。因為當我們從感性到知性,再到純理性的時候,那個理性要和世間一切法的屬性相應,這時纔到達如來地。
我們不要去找一切法本體的那個如來地,因為那個如來地是本體的,不是靠覺知思惟能到達的。
所以,我們開始從感性階段到知性階段,再逐漸到達理性階段的建立過程,就是華嚴行法的初住位,開始建立報身世間的理性世界的過程,即成就無上正覺,但還沒有到達如來地。只有到達報身世間的理性世界與外在一切法的純理性世界完全相應時,纔是到達如來地。所以,只有這一個位置叫如來地。
【問】:
明白了,就是說我們剛才說的不共法的理性,與之前共法世間一切法的純理性完全相應的時候,纔是如來地。
【答】:
對;從修行者的角度講,這時才叫如來地。關於成佛,從初住位開始,一直到等妙覺位,都叫成佛。所以《華嚴經》中,不管是五十三尊佛,還是四十二尊佛,總之有很多層次、很多級別。但是,只有最後那個成就處叫如來地。
也就是說,初住位就可以叫成佛,但不能叫如來;因為初住位時,報身世間建立的理性還沒有完全等於一切法的屬性、法性、認知等等,即還沒有與一切法的理性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