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2023-08-26

第一個問題:

【什麼叫做生命體驗的形式?什麼不算是生命體驗的形式? 您可以舉一些例子嗎?】

關於行法實踐,如果從如來地一切法的角度說,任何生命能夠感知的都叫做生命體驗。 但是作為修行者來講,一定要清楚,行法實踐的目標是要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有這個目標時就要清楚,行法實踐必須要落實到生命體驗中。那麼落實的時候,這種體驗到底是否符合無上正覺、符合梵行清凈、符合生命解脫?就要靠如實知的部分來解決。

經典是過去成就者對生命體驗的描述。修行者在解讀經典的時候,要能夠把經典從文字轉成我們自己的生命體驗。所以這個轉變過程一定要有體驗的參與、有自我因素的參與,如果沒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沒有生命體驗的參與,就沒有辦法確切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反過來講,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是在生命體驗中存在的,而不是在概念中、在我們的生命體驗之外存在。

第二個問題:

【佛經裏有很多密法言說,如果我們自己能夠證得的話,就應該能把佛經上說的那些如實地呈現在我們生命的經驗當中,那樣纔算是生命體驗,就不是一種知識上的理解,對吧?】

這一點我給您強調一下,知識上的理解是不能缺少的。 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會形成錯覺,認為我只要是進入理解的時候、進入知識階段,可能就不是行法,這是不對的。我們很多人是這樣一個理念,認為:可能這種講述是一種解悟,而不是真的證得。

『證』代表體驗。我們要清楚,如果一個修行者真正的證得,比如說開悟了,確切來講,『開悟』要到達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若能夠安住在第七住位以後,都叫開悟。 開悟有一個特別準確的特徵,就是必須要能夠『準確言說』十方諸佛所講的經典,決定不能是模糊的。所以一個真正開悟的、證得的修行者,必須有能力將佛經準確的講出來,讓對面的修行者能夠體驗到。

這是我們衡量一位大德、一位善知識是不是證得的一個標準。也就是說開悟必然帶來解悟。雖然說解悟不一定是開悟,但是開悟一定伴隨著解悟。 如果一位大德、一位善知識把佛教的思想、理論、概念都講不清楚,他一定沒開悟。這是判別的一個原則。

如何知道我的上師、我的師父是不是得無上正覺,首先您要去追問他,把所有的概念講清楚。如果佛教的思想、理論、行法次第,概念都講不清楚。就可以大膽的去懷疑。

『清楚』是什麼意思? 第一;理念要能到達。 第二;我的體驗要能到達。這兩方面都能到達,才叫講清楚。

比如很多人講諸法空,如果大德講的諸法空,你是不能體驗的,你就要去追問,一直追問到能夠體驗為止,這個『諸法空』纔算講清楚了。 並且『諸法空』必須能夠落實在普遍的、必然的一切法中,決定不是隻包含一部分法,而不包含另外一部分。 比如有些善知識講的一心三藏,(這裡的『一心三藏』,不是指智者大師的)。他說一心三藏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和空、不空如來藏。大德講的『空如來藏』指的是一切法中無形的那一部分,而一切法中有形的那一部分叫不空如來藏。

這種講法本身是有問題的, 因為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不是對立的兩個,並不是以有形和無形來劃分。在這種說法裡面,無形的部分不包括有形的部分,所以它不是完整的說法。 而『一心三藏』在華嚴經裡面都講清楚了,證諸法空要包含一切法,證諸法不空也要包含一切法。所以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如何從經典解讀轉到體驗,必須要準確,必須要能如實知。

第三個問題:

【有沒有人僅從解悟這種方式就能到達開悟的,到達實證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解悟』如果是知識性的,沒有把它落實到生命體驗當中,他就不能開悟。 但是很多知識分子,實際上在解的過程中,他是去落實的。 比方說唯識宗的很多修行者,如果他能夠把解悟落實在行法實踐當中,當然是可以開悟的。說到底就是:必須要有體驗。

第四個問題:

【怎樣和十五歲左右的孩子講佛教史、佛教概念? 怎樣避免孩子繞到民間信仰裏? 比如說,到寺廟裡見到觀世音菩薩,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解釋什麼是觀世音菩薩,讓他在學佛的道路中不走彎路?】

對十五歲的孩子來講,您可以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引導他學習, 因為十五歲的孩子,他生命的體驗、歷練沒有那麼豐富,但是您可以從宗教經典、宗教的理念上能夠給他正確的認識,就是『宗教經典的言說是基於生命體驗的』。 我們到寺院裡面見到觀世音菩薩,要知道,當見到眾生受苦,見到小動物受苦,會覺得有側隱之心生起,這個側隱之心生起的力量,叫做觀世音菩薩,這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如此就會少走彎路,不會走到民間信仰和宗教性的宗教裡面去。

像您的小孩對學習佛教史、對佛教經典感興趣,這是非常難得的。您現在接觸華嚴經,知道怎樣解讀經典,怎樣回到佛教原本的思想,這種原理性的東西,給孩子講清楚,對他是非常必要的,否則的話,隨著他年齡增長,比方說他跑到宗教的宗教裡面去了,跑到民間信仰,甚至邪知見裡,就會很麻煩。如果他能夠明瞭宗教經典有它特別的演說方式,或者再進一步明白這種演說方式的特徵,以及為什麼是這樣的,那就更好了。隨著知識的增長,他逐漸的會更加理性。

第五個問題:

【我剛剛開始學華嚴,在學的過程中吸收大量的是知識,都是解悟這一塊,但證悟這一塊,應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將經典裡的這些知識體悟到自己的生命裡去,然後再從自己生命裡展示出來。我怎樣在現實生活中,一步一步把它體悟出來?那麼生活中的抓手在哪裡?】

您設想一下:小孩剛出生,他不會走路,他要三四歲以後才能奔跑。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成人能不能告訴他,你這樣走就不會跌跤,你可以直接奔跑?這是做不到的。小孩必須要經歷一兩年摔跤的過程,然後才能奔跑。學習經典也是一樣,因為我們在聲聞種性、共法別教行法模式裡時間已很長,所以當您剛剛轉入華嚴行法的時候,就覺得沒抓手。 這個抓手,我能提供給您的就是在平時生活當中去訓練,不要怕失敗。

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轉入到大乘佛教行法的時候,不要怕失敗,即便是失敗,即便是破戒,只要不影響梵行清淨,下次繼續來。 所以沒有固定的抓手,只有在生活當中去訓練。 比方說今天碰見一件事讓我很煩心,這個煩心是怎麼來的, 把它想清楚,第二天這個煩心可能還會來,沒關係,多來幾次就知道了,怎樣在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獲得梵行清凈。所以這個抓手總體來說,就是『行法實踐』。

第六個問題:

【就是說要經常關注自己的思惟,有煩惱生起的時候,就關注它的來源,這就是您所說的抓手,對不對?】

對的,我們以前的行法跟我們現在的行法差別在哪兒? 在聲聞種性的行法裡面,一件事情來了,我起煩惱心了,然後每天晚上做功課去懺悔,甚至懺悔幾天,每次懺悔都蠻難過的,對自己很有影響。 這在以往的行法實踐裡面是對的,我們沒有講它有問題。但是在大乘佛教行法裡面,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如果懺悔的行為影響你的梵行清淨,這個懺悔本身是破戒行為。

所以一個煩惱來了,不怕,這次沒有處理好,爭取下一次好一點。第一次可能得零分,第二次我只得十分,第三次、第四次到第五次的時候,我可能就能把握它、能處理好它,得六、七十分。 我們在《覺悟華嚴經講義》裡面反覆強調過:開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法一法的訓練中,總體上達到一個安住梵行清凈的狀態,那是一種穩定的、必然的生命體驗,我們管它叫做開悟。決定不要指望在某一法上突然間完全明瞭,那不是開悟。

第七個問題:

【以智慧力生起一切行法。請問如何理解行法?是不是指生命體驗?】

體驗是行法的結果。 那麼我怎麼知道我是在體驗當中,怎麼知道我是在行法實踐當中呢?

光靠思惟是不夠的,一定要在體驗當中去把握。 所以這裡跟我們普通的生命體驗是有差別的。共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體驗是直觀的、本能的、零散的,而行法實踐的體驗是要經歷智慧、反思,再回到生命體驗中的。智慧、反思是指要將零散的、直觀的生命體驗,經過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形成整體性的生命體驗。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智慧力的參與,有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將這些與生命體驗總和,這就是行法體驗。

華嚴經裡面講到入一真法界,或者說見性位入法界。『法界』是智慧加上生命體驗,合在一起叫做入法界。如果只有體驗而沒有智慧的參與和整合,那個體驗不叫法界。這裡只要把入法界弄清楚了,就能體會生命體驗在講什麼了。

第八個問題:

【剛才講到的有關行法的問題,我覺得,當我對一個念頭生起關注的時候,就已經是行法了。譬如用華嚴的行法理念去關注它,這本身就已經是行法了。所以我覺得智慧和行法就是一體的,是分不開的。 可以這樣理解吧?】

對於我們新來的同學來講,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是對我們以前學過華嚴經的同學來說,則要把它講清楚:在不同的行法次第上,思惟和觀照什麼時候需有體驗,什麼時候沒有體驗,那是另外一回事。 您講的總體來說確實是這樣。 當我關注某一法的時候,這時就是行法生起,你關注這一法,這一法對我們就帶來體驗。

第九個問題:

【您說到行法不是一蹴而就的,會摔跤,我們也準備好在前行的路上摔跤。 您剛才講對煩惱的處理,我們要經過反覆的訓練,從得零分逐漸到能夠得六、七十分。那麼在整個修行的過程中,我如何校驗自己是否證得梵行清淨? 假設我的負面情緒,或煩惱心越來越少,逐步進入一種比較心境平和、情緒穩定的那個狀態。 是用這個標準來校驗結果嗎?還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校驗?】

在大乘佛教的行法裡面,文殊師利菩薩提出來兩個根本戒律,也是我們評判自己行法實踐是否得力的標準,第一、是否安住梵行清淨;第二、行法實踐是否有增長。

梵行清淨的『梵』是大梵天的梵,代表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也就是梵行清淨。任何一法來了,我是不是能做到梵行清凈? 得梵行清淨,就得解脫。 所以,如果是在聲聞種性行法裏的,貪嗔癡慢對我造成影響,乃至於懺悔心對我造成影響,在大乘佛教來看,這種影響都是破戒的行為。即便是懺悔心,也是破戒的行爲, 所以這一點要把它看清楚。

至於說您要判別,到底這個是不是哪一位行法? 這要依賴於您對行法理論與行法次第的把握程度,比如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每一位行法裡的梵行清凈和行法實踐的智慧增長、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便在十住位也是不一樣的,我們以前講過,當一法對我們有影響時,總體來說有四種方式能夠去除它的影響。

第一種:靠遠離這一法的因緣,跑得遠遠的來獲得一心清淨。 這不是錯的,但這是共外道的。佛教不反對共外道行法,但是要知道,佛教行法的核心是不共外道的。

也就是說當這一法影響到我時,我的智慧力還不足以去應對它、去解決它,怎麼辦呢? 遠離它,去獲得一心清凈,這不是錯的,也是一種方法。

第二種:以入三昧故,令此法空。 這個入三昧不是指大乘佛教的三昧,是聲聞種性的三昧。 什麼意思? 這一法對我有影響,我自己雖然無法遠離,但我在心裡說不要想它。就是在心裡面把這一法對我的影響去掉,這就是入三昧,令這一法不對我有影響。這也是共外道的,不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行法。

第三種:如實知。我知道這一法來了,但是我能夠以智慧力把它轉成無上正覺,把逆緣轉成善緣,這是大乘佛教裡面的不共別教行法,不是共法別教的。靠智慧力把它看清楚,把它解決。這部分在華嚴經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裡講得很清楚。

第四種:任何一法生起的時候,我都知道這是如來地的一法生起的。已經去除了這一法是煩惱法或清淨法的差別。這是根本智行法,在華嚴經裡面,是等覺位以後的行法。

所以這四種方式用哪一個都行。如果最初階段這一法來了,對我有影響,我跑得遠遠的,沒關係,不要自責,這都是對的。 但是一定要知道,最終您要到達的地方。

第十個問題:

【我最近一直在學習華嚴,體會到一心清淨就是不要有分別取著。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讓自己保持正念,讓自己不再被執著束縛,當下確實是解脫了。 在經過反覆的練習後,我覺得比之前的控制能力更好些了。這算不算是別教行法方式?】

別教行法、共法別教、不共別教,這些概念要弄清楚。我不知道您的具體情況,但不管是共外道、不共外道的行法,佛教行法一定不要進入無想定,因為無想定是世間定。

第十一個問題:

【我在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我的應對方式就是在五蘊的一切法當中,不要有任何的貪著,這是我目前所做的方式。】

這裏沒有對錯的問題。 但是您要知道,在原來的聲聞行法、共法別教,『貪』不是好東西,這個道理我們是明白的。但是,您要知道『貪』是基於生命本能的反應,是自性生命力的一種體現。所以您不要力圖把貪唸的力量從根去掉,這是沒有人能做到的。問題是當這個力量生起之後,它有兩個去處:一個還是以貪的形式出現,然後想辦法怎麼去對治它,這就是別教行法。第二個,是以無上正覺的因緣出現,所以它就變成是有用的了。

比方說我們修行,行法精進、深入經藏這個力量是從哪來的? 它們就是我們生命本體上的八部天眾、貪嗔癡慢這些東西生起來的。無非就是需要我們以智慧力能夠去管理它、能夠穩定地調動它。這在華嚴行法裡必須要清楚的。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生命當中有些法是可以連根砍掉的,沒有人能做到。為什麼現在的修行者,很難確立自己能不能夠到達開悟狀態、能不能夠到達初住位、能不能夠到達見性位,就是因為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確。要麼把無想定當做禪定,要麼把斷滅見當作行法實踐,這些是不可能到見性位的。 所以當我們把這些概念弄清楚、弄準確的時候,佛教行法到見性位,到入法界,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生命解脫需要『自我因素』成為生命中一切法的核心力量,不依賴任何東西。如果『自我因素』不是生命中一切法的第一因素,特別是在別教乃至於在凡夫種性,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方式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自我因素』代表生命當中那種主動的、有主觀性的,作為生命中一切法核心因素的那個力量,這點是進入華嚴行法必須要明確的,所以和聲聞種性行法的那個一切法無我是不一樣的。其實不是『無我』有問題,是我們理解無我這個概念有問題,以為是要把自我的這種力量完全去掉,這是去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