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外道、共外道的差異》

2024-10-12

佛教與外道、共外道的差異。若要說清楚佛教行法和外道行法本質的差別,首先要知道它們的定義。關於外道行法和外道的理念,世尊在經典中多次提及。總的來講,外道法的核心特徵就是他們強調有一個固定存在的本質。而經典中談到的外道,一般是指外道梵志和外道婆羅門,其中:梵志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去講的,婆羅門是從知見的角度去講的。

關於「婆羅門」這個名字,我們要強調一下。「婆羅門」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波羅蜜」這三個字,代表生命解脫。在印度宗教裡面,婆羅門是一總體的概念,他們也講實現生命解脫,所以專門有婆羅門教。

佛教的智慧成就者也可以叫婆羅門。世尊對舍利弗尊者、目健連尊者講:你們成就也可以叫婆羅門,也可以從我口生。因為在婆羅門教的說法裡,婆羅門種性的是「從口而生」。「從口而生」代表他們明瞭諸法實相,所講的就是真理,而不是指的色身,直接從口而生。

但是講到外道的時候,我們讀經典就能看到,有時世尊是和梵志討論,有時是和婆羅門討論,所以此時的婆羅門指的就是外道。

「梵志」是從行法實踐角度講的。譬如:苦行是不是佛教行法?外道梵志就會說「我可通過苦行得生命解脫」,這時佛陀就會告訴他【苦行非聖行,非意相應故】。就是說如果沒有智慧,苦行跟牛馬沒差別;如果苦行能得解脫,那牛馬早就得解脫了。這是針對梵志來講的,所以苦行就是外道法。然而,並不是說佛教裡沒有基於身所作為的行法,不是這個意思。世尊的意思如果不以智慧為核心,苦行是不能得解脫的。

「婆羅門」則是從外道知見的角度去講的。外道法的核心特徵強調有一個固定存在的本質,不論是在身心體驗之內或之外,都要有一個固定的、能抓取的東西,這種總體來講就是外道法,比如固定處所、固定的時間、空間、固定的個體。

什麼叫固定的處所?例如講在太陽系、銀河系或以外,有那麼一個星球,上面是黃金為地,阿彌陀佛在那兒建立了極樂世界;或在時間、空間中有一固定的位置,那裡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或某個空間、某個黑洞裡是極樂世界所在等等,這就是有固定的處所,皆屬於外道說法。

另外,就是有固定的個體,有固定的是非。

什麼是固定的個體?譬如認為某尊佛會在我入滅,或者往生時來敲我的門,來接我,這種認知就是在身心體驗之外,有那麼一個固定的個體,這個個體不是自己生起的,他和別的不一樣,他只是他,一個固定的個體,這些都屬於外道知見。

另外,就是固定的是非,即這個東西一定是,或一定不是,是固定恆常的。譬如:外道的有因論、無因論,或上帝創造論,在佛教看來都是外道法,因為裡面有一個固定、恆常的上帝。

外道有因論是指上帝是在一切法之外的一個特指的、固定恆常的個體,我們的一切法都是那個體創造的。因此,那個體不是這一切法本身,是在這一切法之外的,是恆常的,而我們見到的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外道無因論是指這一切法通通都是隨機的,是隨緣生起的。然而,不管是外道有因論,還是外道無因論,它們都是固定的。

另外的固定恆斷,就是常法與斷法,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都是講世間一切法皆是虛假的,終究入於寂滅。這種都是外道法。

我們在見性位之​​前,當然可以認為世間一切法、我的感受、我的看法等等,這些依於自我因素的一切知識、經驗、體驗是虛妄的。這在見性位之​​前,可以這麼認為,但亦屬於共外道理念。

那麼,何時需對這種共外道理念做轉變?在見性位之​​前,我們認為一切法皆是虛妄的,是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指向見性位證諸法空。也就是說,佛教所講的「身心覺知一切法是虛妄的」,是為了讓我們去除對此一切法的執取,以此去證諸法空得無生忍。這是共外道法的一種方便,目的是指向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的。

當真正到達見性位,證諸法空得無生忍時,就要轉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這時,就要確認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皆是自性般若智慧的呈現,皆是真實法。為什麼是真實法?因為我們的眼所見、耳所聞,皆能帶來具體的生命體驗。

什麼叫真實法?就是能夠帶來具體的、獨特的生命體驗,因體驗是存在的,所以是真實法。儘管這一法本身是流動的、生滅的,但是它在當下帶給我的生命體驗是真實存在的。

因此,要把這兩段合在一起去講。假如只是強調這一切法是真實存在的,就又是外道的常法了。佛教是把這兩個合在一起的,就是要先講一切法是虛妄的,令我們証諸法空,得生命解脫、得一切智、得無生忍。然後,再回到虛妄法的對面,來確認這一切法本身帶給我們確切的生命體驗,這時的一切法就是真實的。

外道法的特點是隻取一節,認為有一固定存在的本質。不論這個本質是恆常的,還是恆斷的;是在身心體驗之內的,還是之外的,都屬於外道法。為什麼?因為只要這一法是固定存在的本質,所以不論是誰都能以一種方式靠近這一法。這就是經典中世尊在與婆羅門教這些外道討論時,常常指出為什麼外道法不得究竟解脫,因為它有固定存在的本質,而這個本質與這一切法的顯相本身不是同一個。也就是在我們認知的一切虛妄法之外,有一個固定存在的本質,這就是外道法的特徵。佛教不是要完全去除外道法的理念,而是要讓我們認識它。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行者最少要在三個地方證得與諸佛等同,所以證得與諸佛等同的理念是不一樣的。第一階段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與諸佛等同,所以在此之前,必須要認知這一切法的存在、顯相就是虛妄法。所謂虛妄法,是指這一切法是流動的、變化的。外道法也認為我們所見的一切法是虛妄的、不實的,所以這個階段是共外道法。

外道法不講見性,為什麼?見性就是要確立自我本身這一切法的存在,簡單講就是必須接納我現在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我生命中的一切法,否則就沒辦法見性。因此,見性就是承認自我的存在。

如果講「一切法究竟無我」,這時要問清楚這個「究竟無我」指的是什麼。如果只是講「究竟無我」,這就是外道法,不能見性。世尊在經典上也講:我對外道才會講「無我」,實際上,在我們生命中是否真的無我?世尊說「不是」,因為到達見性位時,同樣要講一切法中有「我」的存在。

《大涅磐經》中世尊講的很清楚,見性之前講「一切法虛妄」是一種方便説,所以說它是共外道說法也沒錯,它是一種方便說,目的是指向證諸法空得無生忍。然而,到達見性位証諸法空得無生忍時,就要接納生命中的一切法就是自性法,從這裡才能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

佛教聲聞種性的修行者,如果理念是究竟無我的,不能接納自我因素的存在,不能接納自我因素是生命中的第一因素,是沒辦法見性的。儘管世尊在經典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只有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行法模式,才能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並不是所有眾生都能自然而然的,靠熬時間就能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不是這樣的。

並不是所有有情都能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的,如果種性不改變的話,就不會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也就是說,堅持守在共外道法的修行者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行法理念,是不能到達見性位,獲得生命解脫的,更不能到達無上正覺。

這是從理論上來講外道法與佛教的差別。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依賴自我因素的覺醒去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而外道法不是這樣,它是要把自我去掉,依賴於一個固定存在的本質,或者說靠外面的某一種神奇的力量帶領而獲得解脫。這是佛教與外道、共外道的差別。

簡單講,就是佛教修行者可以照這個方式做,外道,或者其他宗教、持其他理念的修行者也可以照這個方式做,凡此類的皆屬於共外道的行法。譬如:如果我們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而不講它背後實際的行法理念、行法實踐,這和別人念耶穌、安拉、念股票發財、念不勞而獲、念財神爺等等沒什麼不同,憑什麼我們唸的這四個字就比別人高級?這種就是共外道行法。

那麼,怎麼様叫做佛教行法的不共外道的念「阿彌陀佛」?這個我們以前講過,就是怎樣的念法可以往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