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故事的意涵,是否也屬密法解讀》

2023-11-11                                                                                          

【問】:《太上感應篇》中有一孝悌的故事,一個民婦割下自己的一片肝,給婆婆治病,這樣的事聽起來挺嚇人的。學習華嚴經瞭解到,佛教中很多故事是密法言說,是通過一個故事傳遞一個道理。請問傳統文化中這樣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呢?

【答】:謝謝您提出問題,在我們中國文化的環境裏常有這種說法,剛纔同修也問到“世尊與龍樹菩薩在什麼地方?他們要是再來,是不是在構建西方哲學體系”的問題,我們談了很多,我們的意見還是推薦您要去多做功課。就像剛纔談到的,佛教關於寺院經濟、恐怖宗教時期,這些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它對我們理解佛教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我想您提的問題和這些很類似。對中國文化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經典,都需要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經典在講什麼,這些故事是不是這樣的,歷史的記載,乃至於過去傳下來的,寫在紙上的,它爲什麼是這樣的?

我建議您多去看些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去看,我們沒有辦法說它一定是這樣的,也沒有辦法說它不是這樣的,因爲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核心,沒有辦法講它。但是從總體的文化特質的角度來講,我們中國文化更依賴於經驗主義,是依賴於生命的體驗來構建的。不像西方哲學是進入思辨領域的方式來構建的。

上課之前,我們稍微討論過一點,爲什麼佛教,就是印度哲學到我們中國之後,像龍樹菩薩的《華嚴經》,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這些佛教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的著作,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非常堅澀,非常不好讀,甚至於根本讀不懂,更不要講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拓展了。

為什麼?就是因爲中國的文化特質,跟這種言說方式不一樣。所以您談到這個現象,我建議您多看看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這一領域。總體來講,我們現在手裏拿到的歷史有很多都是殘缺的,甚至有很多都是別人加進去的。爲什麼是這樣?佛教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創建的,中國從公元前五百年到公元前三百年,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時代。到公元前兩百多年秦王朝建立,之後的中國,封建帝王時期需要一種文化方式來構建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所以選擇了儒家作爲我們的核心思想,並不是儒家之外,沒有其他的,實際還有其他的。

爲什麼要用儒家的東西來作爲長達兩千多年封建時期的思想核心,這期間對儒家思想進行過怎樣的改造?這個過程都要了解,看清楚。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的思想是不是就是秦王朝之前孔子孟子的思想,有可能不是。比方我們現在談到的,君臣、三綱五常這些關係,是不是在孔子孟子的思想裏面就是這樣的,其實不是,這種君臣關係,三綱五常的關係,都是後來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這就是我們剛纔談到的,是一種流變,直觀講就是爲了當時的社會情況,爲了當時的封建帝王統治百姓,因此必須要有一種方式來適合社會的需要。所以纔會在儒家思想上進行改造,那麼改造有時是朝着我們需要的方向去改的,有時可能跟他原本的思想是相反的。

比如君臣關係,在後來的思想當中,就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臣關係,三綱五常都是這樣的。但是若要看孟子的思想,就會發現,孟子不是這樣講的。孟子說,如果「君之視臣爲手足,臣則視君爲父兄」。如果君王視我像手足一樣,兄弟一樣,我看他也會像父親和兄長一樣。但是如果「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弒君如寇仇」,就是君王如果看我像草芥一樣,那麼我看待君王也像仇人一樣。這個思想在後來漸漸就沒有了,三綱五常裏面則更強調的是臣對君的絕對服從。

所以要看清楚,要知道我們所接觸的,認爲理所當然的儒家道家的思想是不是原本的儒家道家的思想,這都要自己做功課纔行。像您剛纔談到的這個例子,要挖下自己的肉,給父母煮湯喝,還有像臥冰求鯉、采衣娛親等這類的故事,歷史上是不是發生過,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肯定它,也沒有辦法否定它,就好像我們都認爲先王時代,堯舜禹時代,天下大同,那種美好等等,但仍要多查歷史,看看真的是不是那樣。

在《覺悟華嚴經》學習過程中,我們爲什麼反覆跟大家強調要依據經典,而且我們依僅有的幾個菩薩論來學習。像祖師大德們的著書,大德們的註解宣說,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評價他,這是有問題的,還是沒問題的。

作爲修行者,深入經藏是最單純的佛教修行的指導思想。像這類故事,我的建議就是回到儒家思想本來的面目上去,看他到底要講什麼事情。另外關於中國文化裏面孝順,如同剛纔談到的慈悲問題,都需要看清楚,慈悲也好,孝順也好。在那一種情況下,它的具體展示,這樣才能確定我們對於祖先,對於父母的孝敬是穩定的,必然的,否則的話就容易出現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