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佈施與檀波羅蜜的區別
【問】: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第一個就是剛才您講到「業」的時候,說它是種子和土壤。是否可以把它理解成娑婆世界的阿賴耶識或者是將來在如來地的薩婆若海,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
第二個問題就是剛才您講到的歡喜地,您說第一位初住、初行、初回向、初地,它對應的是佈施 ,然後您強調了佈施波羅蜜和檀波羅蜜,一個是本體,一個是行為的。所強調的對我們的修行和學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答】:
這裡主要是為了提醒大家,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往往把佈施與檀波羅蜜劃等號。進入到華嚴行法,從初住位以後要把很多我們以前建立的這種總相模式逐漸的微細化。微細有什麼好處?它可以落實到行法,並不是把它全扔掉。
比方說我們在十住位之前講到南閻浮提的時候,南閻浮提模式是第七意識造成的。我們往往會說,那就把第七意識的作用關閉,這樣是不是就可以遠離南閻浮提了?其實不是的。
在十信、十住之前,相當於把所有第七意識的一個總相全扔掉的。但是進入到華嚴行法住位以後,要仔細辨別第七意識的作用模式裡面哪一些是我們應該修改的? 哪一些是我們應該發揚的?要藉助什麼來成就無上正覺? 因為第七意識既然能造成染著世間、娑婆世間,那它也一定可以生起極樂世間、華藏世界。所以這個地方提到佈施與檀波羅蜜的時候,我們特別強調這個佈施是不是真正能夠到達檀波羅蜜的成就地? 是不一定的。
如果只是有外在行為的這種佈施,我們不是要否定它,對世間來講,它是很好的,世間是需要的。但是從修行者角度講,按禪宗的說法就是能否做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佈施才叫檀波羅蜜。從十住位之前,進入到菩薩行法的時候,不單要三輪體空,而且還要對佈施的因緣、流轉、體性、覺知,如實了知才叫檀波羅蜜。所以佈施和檀波羅蜜是針對不同種性來說的,我們要把它們看清楚。
【問】:
您說的佈施不一定能夠到達檀波羅蜜,實際上就是我們在佈施的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需要經過四智行法,經過道種智的成就纔可以,有了內在智慧的生起,纔有到達檀波羅蜜、到彼岸的這個能力對吧?
【答】:
沒錯,您這樣說就準確了。我們舉個例子,比方說佈施,外道宗教的佈施不比我們少,那為什麼不能叫檀波羅蜜?因為他們是遵循外在的一種力量,或者說是因為外在的力量教誨而來做佈施的。如果不願意做,或者不做佈施,以後就不能到某個地方去,所以要做佈施。對於佈施的那個人來講,他有佈施的相,也求佈施的結果,但是他的功德力則建立不起來。
佛教的檀波羅蜜不同,它是要建立內在生起的這種功德力。所以講到功德,一定要與智慧結合在一起,與內在的動力合在一起的才叫功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