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行法中的「三十七道品」

 

【問】:

聲聞別教模式的「三十七道品」是從遠離的角度講的,華嚴行法的「三十七道品」是從全面的角度言說的,即需要從明瞭、通達的那個角度去講的, 是嗎?

【答】:

對;比如同樣是講「觀身不淨」,華嚴行者不但知道「觀身不淨」的顯相,而且還知道它的由來,即從對「身」的執取而來。所以,他是從不執取的角度來講的。他通過「觀身不淨」,不是要在因緣法當中的遠離;而是在因緣法中做到不執取。這種不取著的遠離和因緣法的遠離是不一樣的。 ,

【問】:

就是說在聲聞乘,我知道這個身是不淨的,但是到了華嚴行法裡,我知道這個身是不淨的,而且我知道它為什麼是不淨的,它是怎樣的不淨法。

【答】:

剛纔是從華嚴行法核心上來看的。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您就容易理解了。

在聲聞種性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帶給我們的影響、束縛是消極的,因為是在生死法、染著法中。我們上一次也提到過,當我們把修行的力量從關注在生住異滅的「滅」上,成住壞空的「空」上時,即是聲聞種性模式的「遠離」,這是消極的。

反過來,如果我們關注在生住異滅的「生」一切法,還有成住壞空的「成」一切法,這就是積極的。我們的「身」也是一樣,「觀身不淨」,是遠離它?還是在身所受的一切生滅法中,生起一切智慧和功德莊嚴? 一個消極,一個積極,兩個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華嚴行法後面依然會講四諦法,三十七道品、十善業道、十二因緣法。從行法的相上來看,跟聲聞乘好像沒差別,但是內在已經不一樣了。聲聞種性的修行者是遠離的,而菩薩種性的修行者是要深入到一切法當中來建立一切莊嚴、一切智慧的。

所以世尊講「當知我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成就無上正覺,為諸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可惜我們現在很多修行者不願意相信,覺得這怎麼可能呢?所以,世尊講要依智慧力才能到達。《佛說阿彌陀經》是世尊給舍利弗尊者講的,他不會給周利槃陀伽講,義趣就在這裡。實際上,《佛說阿彌陀經》也是按照三十七道品來建立的。

【問】:

這個問題我想我應該是明白了,就是說我們不是隻看到那個不良的影響,要從對我的不良影響去轉變它,就是要把它轉成一個智慧,讓它能夠成為一個可以生起智慧的一個因緣。

【答】:

對;最初時我們會有作意生起,即有一個苦受,有一個惡緣現前,我要看看這個是為什麼?它為什麼會發生?它的體性、流轉、覺知是怎樣的等等。但是慢慢我們就能體會到,內在覺知生起時,這些不淨的相會轉成智慧相。所以為什麼菩薩樂住生死法界,因為他們是以一種歡喜心進入到生死法界的。

就像之前,我們提到的文殊師利菩薩與佛陀的一段對話。佛陀問文殊師利菩薩【你的無上智慧在什麼地方建立的?】文殊師利菩薩說【就是在眾生地的貪、嗔、癡、慢、疑,一切染著法裡面來建立金剛智慧的。】所以菩薩的用心模式跟我們不一樣,菩薩見到五蘊身的這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都是智慧的莊嚴相。所以我們最初行法轉變的時候,確實要有一個作意模式生起。這些法本來對我們是有影響的,但是我們要把它們看清楚;當把這個模式轉過來的時候,這種影響本身也會改變。

所以,娑婆世界轉到薩婆若海,不是通過換一個地方,而是通過換一種用心模式來到達的。大家千萬不要想:我要生起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智慧。不要這麼想。只要對一切法的體性、流轉、覺知等等都能明瞭的時候,這個過程就是成就無上正覺,成就智慧。所以,智慧是一個因緣生法、一個過程,千萬不要把它當作一個追逐的目標,認為可以通過某種途徑到達的那個結果叫做智慧,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