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知見,不正知見,相似知見》
2024-10-12
【問】:什麼是正知見、正思惟?
【答】:正知見、正思惟的「正」是基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它的特點是平等普見一切法,它不是指我們世間法裏面的正確不正確。正知見、正思惟的「正」,必須強調它是基於根本智梵行清淨的平等普見一切法。也就是說,我們知道貪瞋癡慢癡、殺盜淫妄酒皆是自性,它是本來就會生起的力量,面對它跟面對梵行清淨、生命解脫是一樣的,平等普見一切法,這是正知見、正思惟的核心。
這個「正」如果是指正確與否的「正」,應該怎麼理解?這時的「正」就要符合我們那個目標。什麼意思?作為修行者,我的目標就是要得解脫和無上正覺,如果我的知見和思惟是指向解脫跟無上正覺的,也就是指向梵行清淨、證諸法空、平等普見一切法的,這就叫正知見、正思惟;否則,就不是正知見、正思惟。假如我們的知見和思惟是令自己的貪瞋癡慢癡增長的,就不叫正知見、正思惟;但是有這樣的思惟本身也是自性生起的。
在行法實踐中,正知見、正思惟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依於理性。簡單來講,依於理性就是正知見、正思惟。什麼叫理性?「理性」就是超越我們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在佛教強調的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的三個屬性就是概念準確、次第清晰、系統完備,符合這個就是基於理性的思考過程,纔有可能是正知見、正思惟。
因此,正知見、正思惟跟我們平時的思惟是有差別的。凡夫種性的思惟也可能是概念準確的、次第清晰的,但它是否指向梵行清淨、指向平等普見一切法?如果不是,就不是正知見、正思惟。
【問】:什麼是不正知見?或者在凡夫種性怎麼知道這一法是妄想、是虛妄法?
【答】:我們最常見的虛妄法就是把名相、言說落實在它本身不能指向的範疇裏面。比方說「我很飢餓」、「我口渴了」,飢餓和口渴是指向具體體驗的一個思惟,我們可以用名相、概念等來言說,但是不能說「我的餓是紅色的」、「我的渴是白色的」,這個不行,為什麼?因為紅色與白色不是針對飢餓和口渴這個範疇的。當我們把概念用錯的時候,就是虛妄法。虛妄法的特點就是具有跳躍性,且沒有穩定、必然的延續性。
關於「不正知見」,新來的同學可能在理解上會有點難,但對以前的答疑聽得比較多的同學來講應該能理解,就是當我們用不符合這個概念本身屬性的範疇時,就是虛妄法和「不正知見」。
譬如:要言說根本智、自性本身一切法的屬性,但是我用的卻是知識、經驗、體驗當中的名相和概念,這時就是虛妄法。自性本身的屬性就是梵行清淨、平等普見一切法。
比方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等都是指向本體的、指向自性根本智的。而體驗是依於當下自我因素的這種知識和體驗的,這裡我們可以簡單認為,就是知識、體驗裡面的這些理念是在時間、空間裡可以呈現出來。而自性法本身是不講時間、空間、東南西北的。
因此,在《佛說阿彌陀經》裡講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及六方佛贊。這時如何解釋「過十萬億佛土」、「西方」?要知道,「西方」是經驗裡面的概念,就是在我們當下的時間、空間的概念裏是指向西方的,是西方就不是東方,是南方就不是北方,所以它是在知識、經驗裡面的。然而,極樂世界是自性法、是自性生起的,它沒有東南西北,所以如果把這個「西方」解釋成我們的知識、經驗、體驗中的西方,並依此去說極樂世界的自性法,這就是虛妄相。因此,必須要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西方」解釋成報身世間的生命體驗,才符合自性法的屬性。六方佛贊也是一樣。
與「不正知見」相對的還有「相似知見」。「相似知見」就是把凡夫地的世間法當作佛法。像剛才談到的「逆來順受」,「所有東西都應退讓」等等,這些不是佛法,而是相似法。就是把凡夫地的世間法當作佛法,或是把聲聞乘理念中的諸法當做佛法,比如「究竟遠離一切法」,或者把不究竟法當做究竟法,這些都是不正知見。
什麼是把不究竟法當做究竟法?就是不同行法階段的行法理念當做究竟成就,這是許多修行者常犯的毛病。就是抱住《金剛經》裡面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以為這句話可以涵蓋所有的行法階段,這就是把不究竟法當做了究竟法。這種是很難鑑別的,除非像我們一樣學習《華嚴經》,掌握整體的佛教行法理論,就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指向的是證諸法空得無生忍,而從這往後的行法不能用它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