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世界和甚深禪定》

2024-09-05

首先要明確什麼叫「世界」,「世界」是指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加上我們對它的覺知、思惟、分別、選擇、判斷。也就是說,這個世間的山河大地、草木蟲魚,如果我們沒有對它生起覺知、思惟、分別、選擇、判斷,沒有自我因素的參與,這個山河大地、草木蟲魚不稱其為「世界」,它只是一切法的存在。「世界」一定要有自我的參與,要有我們對一切法普遍存在的覺知、思惟、分別等等,這兩個加在一起才叫「世界」。

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是出於自性的作用,它不能直接成為「世界」;只有在自我因素的參與、有覺知、思惟的參與之後,才叫「世界」。因此,「世界」是自我因素創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切法存在本身自然帶來的。在這個定義裡,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儘管我們自己所在的世界是有自我因素的參與、有分別、思惟、選擇、判斷的參與纔有的世界,譬如我在娑婆世界、他在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但並不是靠自我的妄想就能創造「世界」。「世界」是不能靠純粹的唯心論的那種力量來創建的,它不能離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也就是說,不能是純粹的唯物主義,也不能是純粹的唯心主義。

自性根本智本身提供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能力,自性本身又提供一切法普遍存在的素材,但是自性並不直接提供你在這個「世界」、或他在那個「世界」的結果。就是說我在某個「世界」,這個結果是靠我自我因素的參與纔有的,這是關於「世界」。

超越是什麼意思呢?「超越」不是要遠離當下一切法普遍存在本身,而是要「超越」自我因素參與一切法的方式,也就是要修改我們參與一切法時的思惟、分別、選擇、判斷的模式,通過改變模式來改變我們所在的「世界」。

譬如說廚房裡有各種食材,各種材料是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材料並不等於食品,一流的廚師可以做出美味佳餚,而不入流的廚師、沒有經過訓練的廚師,他做出來的東西就很難喫。因此,並不是廚房和材料有問題,而是廚師的水平不同,所以同樣的材料做出的東西就有不一樣的味道。

從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說,什麼是「超越」?我們因爲受到一切法的生滅、流轉、束縛和影響,纔有了種種的困擾、煩惱,所以經典才講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超越」的意思就是通過自性智慧,令心安住在一個不變的法則中,來應對不斷變化無常的一切法,用《華嚴經》的語言,就是安住梵行清淨、行法精進。

若修行者能安住梵行清淨、行法精進,就到見性位,入阿鞞跋致地。阿鞞跋致地就是不退縮、不動。「不動」就是不離當下一切法的普遍存在,在當下的一切法裡就能夠成就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這就叫做「超越」,即超越生滅、流轉帶來的束縛和影響。

在自然科學,或以往聽過關於對世界的定義,講的就是一個講時間,一個講空間。談到這個問題,定義世界要不要突顯自我因素的參與。因為從我們行法實踐的角度來講,所定義的世界不是自然科學裡講的那個世界。就像我們談到的,對一切法的普遍存在本身,我們不稱它為「世界」,儘管它也是在流轉的,也是有空間的,這裡談到的「世界」是有自我因素的參與。

另外,關於世界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和思想體系裡,都可以對世界做出定義。但是,從行法實踐的角度講,強調的是要有自我因素的參與,不同模式的參與創造出個人的不同生命體驗,於是乎我們個體身心所處的世界就不同。儘管我們同樣在這個世間,同樣面對山河大地草木叢魚,但我們每個人所在的世界並不相同。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講,我們所在的世界是相同的。因為我看到山河大地,您也看到山河大地,我們是作為一個個體到這個空間裡面來的。

超越時間和空間,達到極微細、極微細入禪定,這在其他的善知識的講法中也都說到,我們每個念頭之間有那麼一個空間、一個縫隙,是我們入甚深禪定時所需要的,有本事進入那個縫隙就到甚深禪定。

我們為什麼總是講華嚴行法理論、行法次第,因為是龍樹菩薩證到了那個位置,他把佛教的核心思想拿出來,無論兩個念頭之間的縫隙,或是入甚深禪定。

比方在《心經》裡談到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講「深」的時候,我們很少看到有善知識把這個「深」字講清楚,大家都是把「深」字和前面那個「行」合在一起,也就是入禪定的時候,他入禪定到五米,我可以到十米,龍樹菩薩到一百米,因此稱為是「行深」,他能更微細,像GPS精細度能到一微米、一毫米,而我只能到一公里,比它粗糙。所以我的這個禪定功夫比他弱,他叫「行深」,或叫入深禪定。

拿自然科學裡的方式來形容禪定,這是不對的。我們聽到有些大德善知識談到菩薩到達八地成就的時候,眼睛就像電子顯微鏡一樣,他能夠看到細胞的變化,不是這樣的。

有人拿彌勒菩薩一彈指三十二億佰仟念,來形容念頭的微細,我們一秒鐘能彈七次或九次,於是我們就有多少億多少兆的念頭出來,菩薩能將裡面的每一個念頭都應該捕捉到,能夠覺察到,

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關於法數的問題,就是世尊問彌勒菩薩的時候,世尊說彈指一念間三十二億百千念,這裡面有核心數和微細數。三十二億百千念不是把某一個念頭,按時間的方式切成多少兆,然後我們入深禪定明瞭其中的某個時間切片在發生什麼。

「三十二」本身是一個法數,三十二億百千念是彌勒菩薩能到達的,但他是用什麼方法到達的,我們有同學就能到達,他是怎麼到達的?譬如,我們在定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那個「深般若波羅蜜」代表的不光在思惟中能夠理解、能夠呈現,它還能在眼耳鼻舌身的一切法中如實體驗,這個如實體驗與我們在意地的如實知總合在一起,叫做「深般若波羅蜜」。我們先把定義說清楚,然後再講三十二億百千念是怎麼到達的,它不是靠一種跳躍式的方式可以到達。

修行者成就般若智慧,成就自性智慧,什麼叫自性智慧?什麼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自性智慧跟我們凡夫地的妄想有什麼差別?要了解這些差別,為什麼我們在凡夫地就不能到達三十二億百千念,而菩薩行法就可以到達?他是以怎樣的方式到那兒去的?是像電子顯微鏡一樣能夠看到每個電子的變化嗎?還是說他以無上正覺的一種穩定的必然的方法到的?我們要的是菩薩有一種穩定的必然的方法,能夠看清世間一切法,這種穩定必然的方法出自般若智慧。它是有理論、有次第、有方法,可以讓您穩定的到達那個地方。這種行法越微細越詳細,我們的禪定就越深刻。

關於戒定慧,把它分成前後順序來理解,因界生定,因定生慧,這在見性位之​​前是沒錯的。但當到達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要知道戒定慧是同時的。佛教講的戒定慧的「定」不是不動的,而是講我有穩定、必然的方法,可以得到那個結果。當我掌握了這種結果的時候,我就不會變動,管這個叫「定」。

比如小學生的數學「1+1=2」「2+2=4」,如果有人跟您説「2+2=5」,您會改變嗎?不會改變,為什麼?因為我如實知「1+1=2」,誰說我都不會變,這叫做「定」。

智慧也是一樣,智慧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方法,能夠讓我們穩定、必然的獲得那個結果。通過學校學習,知道這個加減法,一定能得那個結果,管這個叫做「定」。並不是說面對一切法,我不生起任何思惟、分別、選擇、判斷就叫做「定」,那個不叫「定」,叫「無想」。

自性智慧提供這樣的能力和保證,能夠讓我們在任何一法當中都能知道這一法流轉到什麼地方去,我應以怎樣的方式在這一法中獲得解脫和無上正覺,它是穩定的、必然的,管這個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