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覺知的生起與菩薩道種智行法
【問】:
如來藏遇緣生起一切法,生命本體內在所具有的智慧覺知和能生起的一切法,與我們行法中要見一切法、覺知一切法,兩者之間的差別和關係是什麼?感覺這些對我們修行很重要,還是不能理解到位。不知怎樣見一切法,怎樣生起覺知。
【答】:
這個問題也是針對行法本身來提的。當我們面對一切法的時候,怎樣纔算生起覺知?生起思惟?我們剛才提到,不共法報身世間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一切有情都具備的感性階段,第二個是普通人類都有的知性階段,第三個就是成就階段、理性階段。
這裡講到怎樣生起覺知,只要知道有一法生起,其實已經生起覺知了。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是問,這個覺知如何轉化成更微細的意義。總體來講,沒有一個固定的原則。
一法生起時,對我們有怎樣的影響?針對這種影響,我們如何去除它?方式有很多種,聲聞、緣覺和菩薩的模式都是不一樣的。
孔老夫子直接給我們的建議就是「叩其兩端而竭焉」。假如不是針對某一特定行法,要討論它的話,孔老夫子說:「若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即沒有固定的答案。但是,一旦有問題來問他的時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焉」。 [叩其兩端]的意思,放在華嚴行法,就是《世界成就品》裡提供的世界成就十種事,即從十個方面去看這一法。
如果從菩薩道種智行法,從唯識的角度來看,也同樣,我們不一定是以十個方面來看待這一法,但是我們可以說,這一法是怎樣生起的?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要生起?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這個影響怎樣才能消除,這個影響在哪種狀態下會更糟糕?我們怎樣去解決它?所以當把這些方面都羅列出來,把它看清楚的時候,這一法對我們的影響也就消除了。
當我們碰到一切法,又講要見一切法,並覺知一切法。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要知道,見一切法和覺知一切法,只有具備覺知性、有觀察、思惟能力的修行者才能建立。在華嚴行法是要到初住位時才能建立。
對於沒有覺知性的眾生,像畜生類,因為沒有反思的能力,就不能講見一切法而覺知一切法,也就不能到達純理性的世間,而超越生命。
依人類的特質,我們具有覺知力,知道哪些東西對我們會造成困惑,知道生死在某一天一定會到來,這是我們人所具有的反思能力。針對這種困惑,能生起行法來解決它,這是我們人類才會有的。畜生類不會因為將來某一天會死亡,於是今天就鬱鬱寡歡。
所以,講到見一切法、覺知一切法與一切法相應的關係時,如來地的一切法,或者生命當中的一切法是無加行力生起的,即自然就會生起。但是,要見一切法、覺知一切法,乃至於超越一切法,只有修行者才能到達,是這樣的關係。
不知道怎樣生起覺知?不知道怎樣見一切法?事實上,這就是剛才說的,當一法現前,對我們有作用時,就是一個「相」的生起;我們針對它對我們的束縛,要生起相應的行法,這個行法就叫做菩薩道種智行法,就是見一切法生起覺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