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建立思惟模式

【問】:

您說,說到唸佛:一個是念佛的內容,一個是念佛的覺受,最後是念佛的模式。我以前唸佛是仰敬,後來有覺受,很歡喜,現在就是比較理性。可是我覺得自己的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如何建立思惟模式好像很模糊,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了,請師兄指導。

【答】:

您還可以繼續以原來的形式唸佛。是否覺得自己的唸佛行法跟華嚴行法之間好像有一點距離是吧?

轉到華嚴行法的目的,是因為我們只有經歷十住、十行以後的行法,才能進入到一真法界,進入到法身菩薩的修法模式。實際上,十住十行以後的無量方便三昧、善思惟行法,還有智慧光三昧等等,這些都是念佛。所以首先要把唸佛定義清楚。

我們念阿彌陀佛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裏有一個根本的理念一定要建立,是不是在當下就可以建立極樂世界的成就?如果我們的目標還是說再過一百年,才能往生到那兒去,這個行法就跟華嚴行法不一樣了。

講到當下就建立,這裏我們先把念誦阿彌陀佛名號的行法放一邊,講《華嚴經》裏面的唸佛。

我們可以從華嚴行法入手,說到華嚴行法當然有很多種,主要都是微細智的建立,先明確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然後再落實到行法中。

比方我們現在來專注普光明殿的行法理論,可以做這樣一個功課,先不講其他行法的問題,只學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經首,看看這些經首間有什麼差別。把這個看清楚,越詳細越好。

若只看住行向地的經首也可以,如果再把六相震動也加進來當然更好,一頭一尾,把這兩個具體的看清楚,提取出這些經首到底什麼地方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思惟這些不一樣在告訴我們什麼?

《總釋》裏講到經首時,只是粗略地講了三賢位跟十地位經首的不同,裏面很多細節在後面講解中才會說到。我們現在可以再去看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它們到底有哪些不同?越詳細越好。

經首裏面還有很多內容。學到五十三參的時候,必須要把某一位善知識所對應普光明殿中的那一位行法理論弄清楚,若這樣十位善知識的行法核心就能夠呈現出來。

普光明殿的部分,基本上是顯說,特別是菩薩講法的部分,但是經首跟六相震動不是顯說。而入法界品則完全是隱說,像一個個故事,其實都不是故事。

講到入法界品,我們常常需要退到普光明殿來把它講清楚。因為在入法界品裏面是直接看某位善知識及其行法的經文,隱蔽的很多,不容易捕捉到細節。比方說第七住位休舍優婆夷,她住在自己家的園子裏,這到底代表什麼?就必須要知道第七住位是自成就的,從這兒開始有自己的國土。這要與前面普光明殿能對上纔可以。

我們再回到剛才說的唸佛的問題。《華嚴經》的唸佛形式,比如德雲比丘講的就很具體「憶念一切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它有細節,必須要進入到細節纔行。剛才我們說十住位到十地位,仔細看這些經首裏面有很多內容,假如我們是用串文的方式去看的話,基本上是看不出裏面隱蔽的、關鍵的東西。如果對比起來看就容易多了。

我們舉幾個關於十住位到十地位的例子:

十住位的時候。世尊上升須彌山頂,天帝釋帶領大眾迎佛。裏面沒有菩薩眾,這只是一個因素。我們還會發現十住位的經首裏面,天帝釋迎佛入妙勝殿,佛是不講話的。請佛到那兒去之後,大家看到歡喜,請佛入妙勝殿後就結束了。而且迎佛的天子與梵王是以什麼方式呈現的呢?是前後圍繞。世尊來了,前後圍繞,沒有過多的交互,這是十住位。

十行位的時候,夜摩天王帶領大眾迎佛。大眾裏面有菩薩,並且菩薩、梵王是歡喜、雀躍、稱揚、讚歎,他們開始出聲了,佛也沒說話。夜摩天王請佛入寶莊嚴殿。

迴向位的時候,天子、梵王、諸菩薩眾與佛是有交互的。他們看到佛、觀察佛,佛放光,然後佛陀為了使大家都得無上正覺,歡喜入一切妙寶所莊嚴殿。

十地位的經首,世尊沒有上升他化自在天宮的過程。因為他本來就在那兒。十地位經首中只講三十九位菩薩眾,沒有其他人。只在後面講法的時候有八部天眾圍繞。因此,十地位經首強調的是三十九位菩薩眾皆從他方而來。

對比這幾個經首,就發現十住十行的時候,我們認識一切法與世尊之間沒交互,世尊是沉默的、被動的被我們請到寶殿去;十回向位有交互;十地位的時候只對三十九位菩薩說法。如果學《華嚴經》只學十地品,若不是菩薩眾,是沒辦法學的。所以,對比經首才能看出來它們之間的差別。

我們通過天王、大眾與佛陀之間互動的關係,能夠體驗到這些菩薩、大眾、佛陀所要表達的是什麼?為什麼說沒有成就三賢位就不能履行十地品?因為那都是三十九位菩薩眾,它裏面沒有詳細講天子是怎樣的、梵王是怎樣的;但三賢位中、十回向中有那些天子、梵王要觀察佛陀的功德成就、觀察世尊放光、觀察如來地諸法,然後世尊覺得這些人都可以成就無上正覺,於是乎入一切妙寶所莊嚴殿,這是有主動的意願生起。

但是十住、十行不是這樣的,世尊沒說話。這些都是細節,若再把六相震動也加進來,還有很多細節我們可以去挖掘。把普光明殿四位行法的過程完全弄清楚,就是華嚴行法裏面的唸佛。

再按照我們以前講過的解經方法,明確哪些是名詞,哪些是動詞,怎樣把它們落實到行法當中,這不就是把經文轉成行法了嗎!

只要轉過來就直接到達菩薩行法。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些弄清楚,會發現還是很歡喜。這些很關鍵的地方都隱匿在經文裏面,如果我們不以整體的方式去閱讀、去對比,僅僅是串行讀下來,大概讀到後面就忘了前面,就體會不到龍樹菩薩在集結《華嚴經》的時候,有這麼多微細的地方,實際上都是前後勾索、前後參照的。

談到唸佛的問題,華嚴行法在形式上可能已經不一樣了。

龍樹菩薩集結的這部經典真是非常了不起。不論是從經學、從哲學、從美學、從文字學,都是了不起的。《華嚴經》是最好的一部範本,它把整個的行法理論、行法次第都講得清楚、透徹、準確,又是以經的形式來講的,所以它裏面有很多內容是可以挖掘的。

上述講的是經首的部分,我們通過文字可以鑒別出來。還有其他的:十信位的普光明殿,四位行法的普光明殿與等妙覺位的普光明殿,它們之間到底怎樣一個互動的關係,這裏面都有很多內容。

【問】:

《華嚴經總釋》中講到十住十行十回向經首的時候,世尊上升各個天宮,天主和天子在宮殿迎佛,然後菩薩受佛加持宣講三賢位法。宣法的過程是宣講修法理論的過程,同時也是三賢位修行者成就的過程。宣法之後皆有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十方同名菩薩前來作證,然後這個時候纔是修行者證得相應法身。

是不是說宣法的過程就是正在體驗的過程,但是還沒有證得?

【答】:

是這樣的; 這個過程中首先有一個經首,然後是菩薩宣法,最後是六相震動,呈偈結會。

每一部經的結構基本差不多,都有一個經首、有人宣說、最後六相震動。所以經首代表行法模式、成就模式。中間宣說的過程是在普光明殿,主要是講道理,並以思惟的形式、體驗的形式來呈現,以文字的方式來言說。最後六相震動代表種性的改變帶來世界的改變,這個世界的改變叫六相震動。

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聽完之後[戀德禮辭],講的和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戀德]是說他已經提升到了下一個層次。

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這個格式,包括十地,有個經首,有人宣說,最後六相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