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八識成四智?

【問】: 怎樣轉八識成四智?

【答】:

八識模式和四智模式是完全相反的一種法界認知模式,八識模式成就凡夫的雜染世間,而四智模式成就行者的淨土世間。

十信位之前的修行,仍然是以八識模式為核心的修行,是依照外緣因素成就的修行。外緣因素包括善知識、經典、環境現量和世間法的攀緣對比等等,不能自覺地將經典中的義理轉化到自己內在的心行實踐中,當然更不能從自性中自覺地生起智慧並加以運用。

這種行者是依靠聖言量知見上的一種修行,不能夠真正進入到自己的內心實踐中,這樣的信心,絕大部分是知識性的。佛在經典上說這樣的行者「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直到能將這種知識「證量」在內心中體會,並且能不斷地將經典上的法義轉化到自己內在的證量中,就到了十住位。

十住位的修行是於自善根能生深信之後,進入到從內在生起的主動修行的階段。十住位之後的別教行者,雖仍然需要經典和善知識的指引,但是從中所獲得的指引模式卻不同;即不再依照對外在的攀緣來尋求知識型的增長。任何一種疑惑的生起,都會以此為核心,通過經典,思惟和觀察,得到與自性智慧相應的知見而解決之。

十信位的成就就是轉八識成四智的成就,是剛剛步入到自性地修行的第一步。嚴格說起來,這時候的行者剛剛進入到大乘佛教的修行階段;而沒有從知見進入到智慧實踐的行者,還算不上是大乘行者。

由此可知,十住位一定是以自己內在智慧的生起為修行的起點。而從十信位轉換到十住位,就是權教到別教圓教修行的過程,也就是轉八識到四智的過程。行者進入十住位的初期,還沒有到達第七位的時候,當然還是需要經典和善知識的指引,但這個時候的行者,可以自覺地將經典所言,在內心實踐中加以證實。

這需要依靠行者的思惟模式和對經典語言模式的瞭解才能做到。所以,佛在經典上說,三賢位的行者依然還是凡夫位,是相對八識為核心的外凡行者;這種三賢位的行者並沒有完全轉化成四智模式的內凡行者,即雖然離開三界染著,但仍在緣生法界而沒有真正完全進入到性起法界。他們能夠從佛陀的經典中體會到自性地的空性智慧,也能夠對外緣境界生起足夠微細的觀察,但還不能在實踐中驗證到那種智慧帶來的實際證量。就如學校的學生,知識足夠而實踐不足。

三賢位的行者,是一種內在證量的成就,是從八識外緣模式到內在生起智慧模式的一種轉變。通過外在的對照法而生起信心,轉化成內在的反省和明瞭,完全了知自己的心念生起; 而到達十地位的時候,才進入聖位的修行。這時候,他們不但了知自己的智慧生起,還能夠在生活中運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凡夫地中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種子,完全體驗到實際的證量。

進入十住位的行者,一直到第七住位成就之前,並不完全算是圓教的行者;只有到等覺位,或者至少到第八地成就之後,從四智行法轉入到自性地修行的時候,才真正是圓教的行法階段;也就是進入到普賢菩薩法界修行的階段。

圓教修行的特色就是需要取消能所自他的對立,在別教修行階段還做不到這一點。別教行者還有自他、能所和染淨,還有成就者與凡夫的差別;而到了圓教修行階段,這些理念必須要完全放棄。

《華嚴經》是依於這種內在智慧的生起為核心的經典,如果具備了準確的思惟模式,並掌握了大乘經典的語言模式,進入這部經典所表達的教義、宗趣是不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