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見思煩惱與十信位行法關係
【問】:
假如我們還沒有斷見思煩惱,如何能夠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
【答】:
從凡夫種性建立行法,進入到行者的行法實踐領域,我們的指歸就是要出離凡夫地的生死困擾,斷見思煩惱。那麼,如何從見思煩惱到達成就地?我們講過有四種行法,聲聞、緣覺、菩薩和金剛種性菩薩。具體來說針zhe對一切法的困擾,有四種行法模式:第一,是要遠離生起的因緣。第二,是通過觀察思惟,能夠看到這些法生起之後對我們的影響,從而生起相應的行法。第三,是修平等心。第四,就是華嚴行法的菩薩道種智成就,獲得金剛種性時,世間一切法皆是道種。
但是,這個問題裡有一個困惑,就是把聲聞種性裡面的行法標準,拿到大乘菩薩的行法裡面來了。要知道聲聞種性的行法和菩薩種性的行法是有差別的,即看待一切法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針對聲聞種性、別教、權教的修行者的行法。因為在他們看來,世間一切法都是染著相;但是菩薩種性的行者則不同,在他們看來,一切法皆是道種。
當我們說「觀身不淨」,我們會問,是「身」不淨?還是我們對身的「期許」不淨?或是凡夫種性,由於對身產生一種執取,給我們帶來的「困擾」不淨?這在後來的大乘佛教理論裡,講的很清楚,佛陀講「觀身不淨」,是指我們第七意識生起的作用,對「身」有一個分別和執取。當把分別和執取去除的時候,「身」就是如來地一切法,皆是道種,沒有淨和不淨。
華嚴經《梵行品》中,正念天子與法慧菩薩論議:怎樣才叫梵行?法慧菩薩說【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然後說【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這裡就講到了核心問題,就是梵行本身是由身來定? 還是要打破我們對身的一種期許造成的束縛和困擾?
所以,強調「身」是不能建立梵行的。問題裡還提到,“我們沒有斷見思煩惱,如何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這個知見是有問題的。如何看待斷身惑和見惑?身、見二惑能不能斷?怎麼斷?因為在二乘聲聞、權教、別教的修法模式裡,會認為在身,身見、邊見之外,還有一種叫做正知見。因此才會說我要斷身見、邊見、斷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實際上,從整體佛教理論來看,聲聞乘裡所要遠離的身見、邊見、一切困擾,在華嚴行法裡面,都是菩薩智慧道種。
那麼怎樣斷除?是「遠離」斷除?還是「覺知觀察」斷除? 「平等」斷除?或者是菩薩行法金剛種性的「不動」斷除?當我們到達華嚴行法時,就知道這些身見邊見、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是站在凡夫種性與聲聞種性的角度來看的。這種知見雖然沒有錯,但是,一旦我們建立起一種「我要把塵沙煩惱斷除」的說法時,就要問是怎樣斷除的?如果是在相上永遠不再生起,這就是一種「斷見」;如果身見邊見,塵沙惑、無名惑還繼續生起的話,這就是「常見」。那麼怎樣才能既不墮「常見」也不墮「斷見」?就是要在一念無明生起的這個種子上,成就菩薩的道種智。也就是說,華嚴行法是依菩薩道種智,將凡夫種性、聲聞種性裡的身見與邊見轉化成無上智慧,這在言說上,就是斷除身見與邊見。
假如在我們的知見裡面,要把身見與邊見斷除之後,再進入到華嚴經十信位,那麼,這個斷除的是不是不再生起?如果不再生起的話,華嚴經十信位以後的行法,也是不能建立的,因為菩薩一切道種的種子失去了。這就是為什麼在華嚴行法裡面,要反復強調菩薩「樂住」生死法界,「樂住」就是很快樂地住在生死法界。為什麼?因為生死法界裡面的一切無明生起,身見邊見的生起,乃至於貪嗔癡慢疑的生起,都是華嚴行法裡的菩薩道種智行法的種子。
因此我們進入到華嚴行法的時候,是否要像聲聞種性那樣,把身見邊見、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都去掉?這是兩種理論標準。因為我們聽到很多善知識講,修行者要斷除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之後,才能到達華嚴行法十信位,才能到達十住位。聽上去沒錯,但是,在實質內容上,我們要知道是怎樣的斷法。
實際上,進入到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十住位,本身就是在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而且是從根本上斷的,是把凡夫種性認為的一念無明轉化成無上智慧。所以,善知識講的“修行者沒有能力斷除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就沒有能力到達華嚴行法的十信位、十住位”,這種推理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是用兩個標準來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