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2023-10-14

第一個問題:

【張師兄,想請教一個工作上的問題。正常來講在工作中有上進心,是被世間認可的一種行爲。但行人開始學佛後,往往覺得如果是很上進,很執取的話,就是執著了。若用華嚴行法的角度去看,將它歸納於生命的一種體驗的話,在工作中的這種上進的行爲,其實也是佛法裏面的一法,去增加自己的智慧,可以這樣說嗎?】

這裏面您要注意的是,在華嚴行法裏面,或者說在整個佛教行法裏面,有一個前提可以把佛教行法與凡夫地的作爲分開,就是是否能得梵行清淨.

我們在工作中爲人處事的時候,有上進心是沒錯的。但只有自己知道這種上進心是不是基於梵行清淨?因它是依於報身世間體驗的。所以在佛教行法裏,若是依於梵行清淨的這種“我要把工作做好,我要踏踏實實做好工作”的過程當然是有利於智慧增長的。

第二個問題:

【您這樣講就點到我的下一個問題了。舉一個具體的工作案例來講:我一直以來期待建立一個在行業裏面很缺乏的軟件自動測試模式系統。但是要實現這種想法,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道理上我是明白的。當不是所有的人,特別是領導或者領導的領導都給予足夠的重視的情況下,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在很大的銀行系統裏面,要把這件事情辦成,如果不能從上而下達到一致的理念,當一遇到很小的事情,原來積累的因緣就會散。當積聚的因緣一一散掉的過程讓我的心很痛,其實也就是煩惱的生起,我知道有一個執着點在作用,既然我看的很清楚應該需要什麼樣的因緣才能促成它發生,也看到因緣不成熟,爲什麼我還執着最後的那個結果不成呢?】

我明白您說的問題了。我們前面談到過,就是一切法分兩部分,一個是報身世間的一切法,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處在哪個世界,與我們自己的思惟方式有關係。第二個就是一切法普遍存在世間,萬法因緣生。您要把兩者分開,允許一切法的呈現,而一切法從心想生不一定就能夠在世間呈現。因爲能在世間呈現這一法,就像您講的,必須要靠天時、地利、人和,也就是要諸法因緣同時具足纔可以。

很多時候我們認爲很好的東西不一定能呈現,而很多不好的東西不一定不出現。其實當我們在十信十住位之前的時候,您會發現很多的修行者,不光是我們佛教內部,其它宗教也有這個情況,認爲我只要每天祈禱這個世界和平就會到來,不會的!一切法的普遍存在遵循的是萬法因緣生;因緣不具足時,你再好的心願,也不會現前。

比方說我作爲一個修行者,已經證得阿羅漢,那麼我有一個很好的願望去幫助衆生,這時候有個人掉到水裏去了,我不會游泳,但我是阿羅漢,我跳到水裏去,會不會因爲我有這個很好的用心,於是水就不會把我淹死呢?不會不淹死的!

所以這是兩個階段,您有這樣的想法的同時,還要知道因緣是不是具足,因緣不具足就不能呈現。但不現前也沒關係,雖然您覺得這個很難過,應該出現,這個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的。但必須要想清楚,不是所有的東西一定都能現前,很多事情不是靠我們願望就可以的,一定要有因緣。

因緣講必然性,我們學自然科學就知道了。因緣法裏面的一切法存在世間,爲什麼我們能夠在自然科學領域,建立起來那麼多的公式公理,有一些註定的規律,爲什麼?因爲這一法的出現,只要符合那個因緣、條件,它的出生是必然的。那在報身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就不一樣了,不一定是必然的,要把它分清楚。所以不用很糾結,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實現的。如果因緣不具足,就沒辦法實現,對吧?這在我們當下階段就是這樣的。當然如果說您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可以的,您也可以努力地在它的因緣上再下功夫,它也是可以呈現的,對不對?

第三個問題:

【是的,我其實想的也是您剛纔講的這點,當我看到這個因緣不成熟,那個關鍵參與者的知見以及處理事情的輕重緩急的原則跟我想把這件事情辦成的整體方向是不一致的時候,我感覺到心很累。然後我就反思我本身的這個想法,是不是一個執着?我是不是應該就把這個放下?如果說我放下我自己心裏面的這個願望的話,好像我在工作中就覺得沒有什麼意義了一樣,這是一個什麼現象?】

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就是“我要不要放下所有的凡夫妄想”,對不對?

我們在十信十住位之前,所有妄想,對我們來講都是如夢幻泡影,是對我們造成幹擾的。您要知道妄想是我們自性的能力,妄想的能力,就是我們成就無上正覺的能力。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到達無上正覺,我們爲什麼知道通過行法實踐可以到達無上正覺?這就是依於妄想的力量,所以必須確定妄想不是壞事。如果我們把所有妄想都熄滅的話,最容易到的地方就是無想定。所以這點要把理論原則上講清楚。

您剛纔講到“我要不要放棄它?”從整體的佛教行法來看,佛教本來是很積極的。剛纔我們談到從十信位到十住位體驗的時候談到過,既然我們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是成就無上正覺的菩提場,修行者是很積極的面對一切法的。但是因爲我們在共法別教,在民間宗教信仰裏面受到的影響很多,所以就會產生像您剛纔說的乾脆我不想了,這事我不幹了,多麼清淨!而那個清淨就是無想定,它是 沒智慧的。

所以如果進入華嚴行法的話,您要力所能及的去積極的面對一切法。如果您認爲這一法是有用的,您可以做盡可能多的努力,但是後面一定要有一個核心,就是梵行清淨。如果因緣不具足,不具足就不需要努力,不具足也沒必要痛苦!亦可以想清楚到底差在什麼地方再去彌補,再去努力也是可以的。但不用執着在到底爲什麼? 我一定要讓它成, 這個沒必要,對不對?

佛教修行者應該是很積極面對一切法的, 但是現在的佛教修行者大部分都是消極的。當進入到不同的行法階段是不一樣的。

【明白,既然在因緣不成熟的環境裏去改變他人的這個工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正向去影響它也不可能改變時。而我又想把這件事情辦成,是否可以考慮找一個因緣成熟的地方去把這件事情辦成?】

在華嚴裏面,您要知道十住位的初住位是依十種智發心,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對不對?「對」到第十行位的時候,成就如實知衆生十種智。“我知道這件事情能做還是不能做”,就是是處非處智。

您剛纔談到具體的情況,就是說如果在這兒不行,可能在那兒能行,這些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對不對?如果在這個位置上面,把這件事情做成,您去努力,當然是可以的。如果您發現在這做不成,也沒關係,可能在另外一個時間,另外一個地方也能做成,要看因緣。因爲我們在共法世間要看因緣,但是最初那個力量是從自內發起的。就是“我知道這件事情應該怎樣做”,這是自內發起的。所以您把握住整個過程,這個原理原則對您應該是有幫助的。

【嗯!非常感恩!阿彌陀佛!】

還有幾分鐘。如果大家還有問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如果沒有,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