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輿莊嚴的關係?

 

【問】:

《華嚴經·如來現相品》中,首先是如來果地,然後圍繞眾及圍繞眾念請生起,這三者是一體的三個方面。我的理解是:如來果地就是佛,圍繞眾代表的是僧,圍繞眾念請生起了四十個問題指的是基於這一切法的正知見和善思惟。這樣理解有沒有問題?

【答】:沒有問題。

【問】:

您講到行法功德時,解釋功德就是行法實踐。請問功德跟莊嚴之間有什麼關係?

【答】:

功德是從本體的角度說,莊嚴是從覺受的角度說。我們講一念無明生三細,這是最初的力量,轉相的部分就是我們說的智慧,境界相的部分是本體生起的,就是功德。

從自身覺受來說,由於智慧力的參與,所以能超越我們以往的知識、經驗、體驗,由它帶來的覺受叫做莊嚴。

【問】:

是不是說我們的智慧就是我們能見的那個東西,所以它帶來莊嚴,就是智慧相?

【答】:

不是智慧相; 莊嚴一定是和覺受相關的。比方說我們算算數,一般人能算到十個、百個、千個、萬個,但您能算十萬個,您的能力比我們強;您有一定的計算方法,這個方法本身是智慧的運用,因智慧的運用給您帶來相應的覺受才會有莊嚴。

不論是在佛教,還是在文化、宗教、哲學裏面,「美」這個東西在我們佛教裏面叫莊嚴,在其他的宗教或者哲學裏,會講到美學;其實美這個概念最初的說法就來源於覺受。

智慧是一種方法,智慧如果不能用,不能帶來覺受,這智慧就沒意義。在佛經裏講到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講的特別多的就是諸佛世界的莊嚴。諸佛世界為什麼莊嚴?就是因為諸佛世界的本體是智慧!我們以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模式觀察身心覺知的一切法,就到達諸佛世界;而所到達的諸佛世界會進一步給我們帶來回饋,所回饋回來的東西就是覺受,叫做莊嚴。所以我們能去的是智慧,是以智慧力去到諸佛世界的。

【問】: 請問如何理解尋伺?

【答】:

簡單解釋一下:其實我們現在人依然還在講尋伺這兩個字,我尋伺尋伺。「尋」是關注,「伺」是思惟,圍繞前面的關注生起思惟就叫「尋伺」。這個詞在唯識裏常用,它已從染淨模式轉到空有模式上來講的。

不管是智慧思惟,還是凡夫種性的妄想思惟,都叫尋伺。我們對任何一法生起關注叫「尋」,圍繞關注生起的思惟叫「伺」。需要體會的是,是在哪一個範疇裏面的言說。「尋伺」是中性詞,像業力、力量都是中性的。凡夫種性有,聖者種性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