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行法內容沒有思惟、覺知的參與,是否應調整?

【問】:

您剛才講到,「經行」就是晝夜六時思惟善法。比如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會有各種不同的修行內容,如果內容並沒有讓我們去思惟善法的時候,或者不與世尊所講的修行核心意義相應,是否可以把這些影響因素也要去掉?

【答】:

您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比方講到唸佛、拜佛、繞佛這種經行,作為修行者,要權衡在繞佛的過程中,有沒有自己的覺受、思惟、體驗的參與。這種形式不是對錯的問題,這種形式本身也是行法的體現。

假如在這種行法的形式和內容裏面,沒有自我的思惟、覺知力量的參與,這時就要權衡一下這個繞佛、拜佛是不是與世尊講的核心意義相符。

【問】:

我的理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有覺知,體驗、思惟的參與。比如說我念佛,在唸佛前我會有一個思惟的過程,我要發菩提心、為眾生等等的,然後我再去唸佛。因為善知識說要在唸佛的當中,心裏想的清清楚楚,口裏唸的清清楚楚,耳朵聽的清清楚楚就可以。

這種方式,我可以像坐禪一樣的去覺知,這個是我有覺知、思惟嗎?我感覺我們現在所做這些都只是在修止的階段上,很多人都覺得我沒有雜唸了,我念佛念得很清淨。

【答】:

我明白您說的。要知道,佛陀講到以「智慧力」成就無上正覺。我們前面談到過有三個層次,一是從具體的內容、形式上遠離一切法的幹擾;二是從覺受上;三是從行法模式上。行法模式如何建立?剛才也談到了,從最初要有一個模式,然後在實踐當中反復調整,使這種模式成為您自己的一種一貫的、穩定的思惟方式、行法方式。

建立模式之後,在調整、提高的過程裏面,有一個核心的東西是要去體驗的,就是要對「模式本身」生起思惟。也就是說要對您思考問題的方式提出思考,或者要對您建立的行法模式、思考問題的方式本身,要建立另外一個單獨的審核。

換句話講,唸佛的時候為什麼能成無上正覺?真的能成嗎?我怎樣才能成?世尊到底讓我們怎樣念阿彌陀佛?或者說怎樣唸佛才能做到一念生起,十方世界統統現前;或者像徳雲比丘那樣,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四個法門同時具足。

這四個法門到底怎樣建立才符合德雲比丘講的?所以這裏要對自己的思惟方式有一個思考。若不能確定,往往只是這是《經》上講的,所以它是對的,這是某某大德講的,所以他是對的,或是哪位祖師講的,所以他是對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在十信、十住位之前聞法模式裏面,這樣做雖是沒錯的,我們不是說這種方式是錯的,不是的!但是進入十住位以後、進入實報莊嚴土的時候,要有問題生起。

譬如,世尊這樣講的,所以是對的,中間一定要加進來,「為什麼」是對的?你為什麼認為世尊講的就是對的?世尊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講是對的?這是祖師講的,所以是對的,中間您要問一下,他為什麼是對的?怎樣就是對的?我們如何到那個對的地方去?

所以當您生起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是您要把世尊、大德講的這些東西澄清的過程,就是您的智慧建立的過程。如果沒有問題,智慧是不會建立的。只有在這過程中,才會建立起來一種善思惟的行法模式。

「行法模式」就是說當您對世尊講過這句話、或祖師大德講過的這句話,您用幾個問題去逼問的時候,一定能把它背後那個行法體驗建立起來。那麼,哪幾個問題是核心的,在最初的時候,很可能問了二十個問題也沒有核心;但是逐漸的您會發現,只有那麼幾個問題能夠把世尊所說、祖師大德所說,轉成自己的行法體驗。

這個時候他所說的那一個就不重要了,而您如何審核、看待他們所說的那個過程卻很重要,這個過程就是您需要建立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當這個模式建立起來後,那些內容都不重要了,如果按照這個模式再言說出來的時候,一定是符合他們講的。

中間可能會有一些拗口的地方,因此在行法實踐過程中,要有另外一個審核自己的行法模式。

最初的時候,您可能建立的會比較慢,需要去審核,很可能提出的問題很多,都是周邊的,不是實質性的,這不要緊,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