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知、自覺的行法模式反復推求、訓練,最終獲得成就
【問】:
對於如何自知、自覺我們的行法模式,是否朝向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我是這樣理解的;
在生活中,我們對某一法生起關注,都要經歷從無生忍到無生法忍的認識過程。比方說,我面對一個蘋果的時候,首先要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體驗都息滅掉,很客觀的來看待這個萍果。這時候這個蘋果呈現的就是它本然存在的狀態。後面就是要從器世間事物存在的必然性這個範疇,以及從我們人類對事物認知的範疇上來認識它。
如果把認識蘋果的整個過程,拓展到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事情上的時候,那麼當我面對身邊具體發生的一件事情時,首先要把自己感性的體驗息滅掉,盡可能做到以理智來對侍它。若對身心覺知的每一法,都能夠做到以理智來應對,就要經歷一個反復推求、反復訓練的過程,也就是菩薩道種智的行法歷程。而我們的無上正覺正也是在生活中的一法一法的成就中呈現出來的。有可能前三年是百分之十,但是經歷過反復的訓練之後,就會一步步的最終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答】:
沒錯,是這樣的。我們今天還強調瞭如何從十行位到十回向位的問題,就是您剛才講的這一些。比方說蘋果變成我的貪嗔癡慢,或者其他的一些法。我們認識蘋果這一法的時候,是從菩薩道種智行法的角度來講的,不是從無生忍的角度來講的。所以我們要反復強調要把兩者分開。因為,如果是後來聽我們課的同學可能會覺得,不是「凡有所相,皆是虛妄」嗎?你為什麼說一切法皆是實相呢?所以要把它分開。
十住之前是靠否定的方式去檢驗那個蘋果存在。菩薩道種智行法裏,實際我們又把它分兩塊,一個是蘋果屬性的問題,就是在十行位能夠見證蘋果的屬性是怎樣的,通過對它的認識,是能夠確切檢驗的,這一塊就是「必然性」的問題。就像現在的數學,為什麼有數學公式?物理為什麼有物理公式?是因為面對器世間諸法的時候,有它流轉的必然性。
因為有必然性,我們才會根據這一法的運動狀態,推導出來他下一次是怎麼轉的。有「必然性」我們才能認識它,才會有公式這些東西的存在。到十行位的時候,基本來說是容易的,我不瞭解它,我去瞭解它,並能檢驗它是不是跟那一法的存在相應,就可以了。
但是另外一塊不容易,它是依照我們人類的屬性來建立的,道德、規範,還有人文教育這些都是要考慮進來的。所以在這個範圍裏面,要討論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就不會像討論一個蘋果那樣直接。因為我們看待蘋果,像看待數學和物理一樣,要麼對,要麼不對。但是在人類共有這個範疇裏面就不是或者零分、或者一百分的。而必須在整體的環境下,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要有一個最好的世間呈現,它有一個加權值。
【問】:
這是否就是我們在世間法當中,常常會以多數人的認知作為真理,但同時又會說,真理有時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這是否是告訴我們,成就無上正覺是一個複雜的、探索的過程。您提到過,我們人類認識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我們人類是無法真正完全認識諸法實相的。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答】:
是;您剛才提到「理性」這個說法,理性裏面就包含智慧的運用。所以理性是很重要的!對我們行法實踐來講,理性背後必須要有一個「一心清淨」在裏面。如果能夠隨時到達一心清淨的時候,至少我知道我是得生命解脫的。在這個前提下,再來生起菩薩道種智行法,這個時候再在世間所有法中去運用。
所以,這從顯相上沒有辦法判斷該修行者是不是得梵行清淨,這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我們作為修行者一定要注意的是,要隨時能夠退到無生忍、生命解脫的狀態上去。假如說有件事,我們只關注菩薩道種智行法,最後發現自己跑到生死法界,煩惱生起。這就要退回去,再去修無生忍,使自己能夠隨時安住在梵行清淨當中,先去那兒修行。什麼時候「梵行清淨」可以做到了,再講菩薩道種智行法。
【問】:
所以說我們從初位到第七位之前,是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直到我能夠安住。假如生活中自己面對某一法的生起,還會不自覺的以個體的知識、經驗和體驗介入的話,這就還沒有住在梵行淸淨當中。如果能夠做到對任何一法的生起,都能夠以很平靜、很理智的方式去應對,這時候才會有「安住」的體驗。
【答】:
是;比方說我們在行法實踐過程當中,發現自己有煩惱生起的時候,至少可以做兩件事情;第一、不說話。第二、停止身的行為。這在行法實踐裏是很有效的,就是當和別人產生衝突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住在梵行淸淨中,怎麼辦?第一、不說話,因為煩惱的幹擾,你的話就變成另外一種力量,產生一種錯覺。第二、行為要放慢,乃至於終止。這對我們退回到無生忍、退回到梵行清淨是很有幫助的。當退回去後再重新來,就容易進入到菩薩道種智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