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問】:

《大智度論·釋三慧品》卷八十四,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師兄提示《大智度論》第十一卷詳細介紹道種智是在《大智度論·釋初品舍利弗因緣》第十六所說之一切眾生智,還是《大智度論》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如何在《華嚴經》、《大智度論》及《瑜伽師地論》中查找、學習、建立「道種智」這個基本概念的正知見、正思惟?

【答】:

在大乘行法理論和經論中,對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言說非常多,也非常詳細,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這些概念;但是對於其中的一些言說,由於不是我們現在的語言,所以看起來可能會不太明確。

現在給大家解釋一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問題。

總體來講,一切智是空智,道種智是有智。當弄清楚一切智和道種智之後,後面的一切種智也就明白了。

從經論上來說,在《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裏面都有這方面的論述。大家可以通過查詢或者上網,都可以找到這些內容,但是找來的這些概念往往都是單一性的解釋。為什麼?因為從名相本身來說,這些解釋沒有錯,但是佛教裏的名相一般都是代表一種行法,也就是說這些名相很多時候要綜合其他因素,一起思惟,一起考慮,才能付諸於行法。而字典上的名相解釋很難將這個名相與其他因素完全結合起來考慮,從而使名相解釋變得概念化。

對於經論上的這些論述,我們要看它是針對哪一個種性的。由於每一個種性裏面又有很多標準、很多名相,所以只有把那些標準、名相綜合起來,才能知道這個行法應如何落實。這是我們學習大乘佛教的總原則,也是與聲聞乘聞法模式的行法本質上的差別所在。

在聲聞乘聞法模式的佛教裏面,行者往往就是在某一個宗派、種性、行法上一路精進,所以行者的行法是單一化的。當進入到大乘行法時,特別是進入到華嚴行法時,行者要將所有種性、所有眾生的一切法完全明瞭纔可以。所以這個時候,行者對名相的解讀與聞法模式下的解讀就會不同,必須要把很多因素綜合在一起,纔可以確定這個名相所代表的行法。

問題提到:是在《大智度論》或者《瑜伽師地論》的哪一卷?其實這些卷裏都有言說,甚至在佛經裏也有。

我們來看這個問題裏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在《華嚴經》、《大智度論》這些經論裏面查找、學習、建立道種智?

原則上講,一切智是「空智」。「空智」是無所取著,到達成就地之後能見一切法,所以聲聞、緣覺都可以到達的。道種智是「有智」,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都是依照道種成就的,都是在「有」法中成就道種智。

所以從完整的佛教理論來講,行者一定要完成前面一切智的證入,才能到達道種智的行法階段。行者一切智成就的顯相是生命獲得解脫,道種智成就是生命獲得自在,這是兩個階段。當我們成就一切智時,就出生死流,出三界。因為無所取著一切有法的分別、執著之後,生死法、困擾法對我們的影響就去除了,這時就證入一切智。所以在佛教理論裏面,阿羅漢、辟支佛都可以成就一切智。

道種智是菩薩修行的,是在「有」法中成就的。一切種智是把前面所有法總和起來之後成就的。當我們把前面兩個弄清楚,就明白後面的一切種智了。

具體來講,在整個佛教理論裏,一切智是到見性位,到阿毗跋致住,得無生忍。華嚴行法的第七住位就是成就自證得的一切智,即「空智」成就。

「有智」就是道種智。為了更好地理解道種智,我們先解釋一下「種」和「道」的概念。「種」是指在有法世間能夠顯相、生滅的這些種子。簡單來講,在生命當中,種子的最初狀態就是一個念頭的生起,即念頭生起就叫「種」。但是,這個「種」是不是「道」種,還需要考慮「道」這個因素。如果沒有「道」這個因素,在凡夫地,凡夫種性的眾生一念生起,是進入到八識世間的生滅法,染著法的。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念頭是遇緣而起的,是無加行力生起的,是生命本有的,所以念頭生起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但是念頭生起之後是進入到八識的染著世間,還是到四智法清淨世間,這個是我們要弄清楚的。

念頭生起是一個「種」,我們只有把「道」這個因素加到這個念頭上,它纔有可能變成「道種」。所以我們就要瞭解佛教中的「道」是什麼,簡單來講,「道」就是「四聖諦」、「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是我們修行過程中的核心概念。所以作為行者,我們必須要完全明瞭這兩個核心概念所代表的行法,並逐漸的落實到我們生起的念頭上。我們起一個念頭,不僅要知道它帶給我們的是生死,是約束,還是帶來生滅。而且在唸頭生起之後,如何把「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的理論、觀察、思惟、行法加上去,這時念頭才會成為「道種」。

佛教行者最終成就無上正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使生命獲得自在,這是大乘行法所要到達的成就地。而聲聞乘行法只講出三界,生命獲得解脫。

至於問題裏講到:如何查找、學習、建立道種智?如果只在經論裏面去查找,我們只能獲得概念。若依照《華嚴經》的理論、大乘佛教理論、《瑜伽師地論》的理論,把所有的理論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體會到道種智的行法與落實。

在聞法階段,我們在知見上往往是概念型的,單一型的,只在一個宗派、一種理論、一個行法裏一路精進。當進入到大乘行法時,我們要知道這個行法本身是針對哪一個種性的,是在哪一個行法階段。把所有的因素全都考慮進來之後,我們才能確定這個行法,這個思惟,這個成就是不是正確的。所以對“如何學習和建立正知見,正思惟”這個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為什麼?因為當進入到大乘行法階段,是要成就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行者對凡夫地、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別教菩薩,不共法別教菩薩、共法別教菩薩、圓教菩薩、等覺位、妙覺位的所有行法,所有眾生,所有種性統統要明瞭。

所以,一定要清楚,道種智是針對菩薩的。菩薩要明瞭凡夫地、聲聞乘、權教和外道行法,行者的念頭生起、理論、行法和指歸等所有一切都要明瞭,這就是菩薩要成就的道種智。所以當我們講到正知見、正思惟的時候,就要明確是要成就哪一種道種智。

雖然菩薩明瞭凡夫、聲聞、緣覺、別教菩薩這些不同種性行者的念頭生起及相應的行法建立。但並不意味著菩薩要採用聲聞乘、緣覺乘的行法。

比如,《瑜伽師地論》裏,把一切眾生從凡夫地、五蘊身一切法到如來地,無餘涅槃這十七個次第裏面的每一個次第的種性、言說、行法、規範,統統講清楚。但並不強調這個是凡夫的念頭,那個是聲聞的念頭,所以菩薩不會到那個念頭裏面去修法,不是的。它是告訴我們,行者在成就兜率天內院行法的時候,他所具備的智慧力、觀察力、思惟力,在任何地方都能明瞭道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