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

2023-11-4

【問】: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直強調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感覺如果不到一定程度,根本談不上慧。而學覺悟華嚴卻感覺一上來就要提高自己的智慧力,很少聽師兄講戒和定,請教張師兄,怎麼看待戒和定?怎樣把握這個次第?

【答】:佛教的理念確實是這樣,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定慧是佛教行法的核心。而我們在學習《華嚴經》的時候,的確是非常強調智慧的生起,住行向地四位行法,要在一法一法當中成就。其中特別強調的是智慧的生起,並且強調智慧生起概念要準確,次第要清晰,系統要完備。

關於戒定慧,首先要把戒定慧的屬性說清楚,也就是它的規定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這個順序是在別教行法裏面的,在戒定慧這三個問題裏面,沒有詳細講這是三樣東西,還是一樣東西。華嚴行法也是要講戒定慧的,站在華嚴行法的角度,戒定慧則是同一個東西。因此這裏需要和十信十住之前共法別教的戒定慧方式分開。

大乘佛教菩薩根本的戒律有兩個,一個是梵行清凈;第二個是行法精進,這是根本的戒律。 所以講到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以及梵行清凈、行法精進,都是戒定慧的具體表現。從華嚴行法理論來看,怎樣做到持戒,並且得梵行清凈,得禪定,就是依賴於智慧的成就去獲得的,依賴於對諸法如實知、如實體驗去獲得的。這是和十信十住位之前修行者的戒定慧的差別。

在前兩講,我們曾講過根本智的規定性,舉過這個例子,就是聲聞種性的行法和菩薩種性、諸佛如來種性是有差別的。今天我們再把它講一遍,就是十信十住位之前二乘聲聞、凡夫外道、共法別教的理念,其戒定慧是依於經典所說,依於善知識所說,然後遵循戒定慧的規範,以戒定慧為手段,到達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

當我們到達《華嚴經》不共別教行法的時候,要知道戒定慧是同一件事,戒定慧它不再是獲得解脫與無上正覺的手段,若修行者到達十住位,開悟以後,因爲如實知根本智對於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規定性,從而自覺生起戒定慧行法,此時的戒定慧就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呈現。它與十信、十住位之前的戒定慧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共別教的修行者是依賴於對一切法的如實知、如實體驗而獲得的戒定慧成就。

諸佛如來的戒定慧是怎樣的?相信我們都聽說過佛教有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那麼諸佛如來是否要遵守戒定慧?同樣要遵守,但他和十信、十住位之前的修行者對於戒定慧的體驗,和不共別教菩薩對戒定慧的體驗均不相同,他是依於根本智對於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規定性主動生起的。

差別就在於不共別教菩薩的戒定慧雖然也是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呈現,但是他有一個審覈。就是修行者從十住位到十地位之間,這四十位行法,他的戒定慧要時刻提醒自己,行法實踐要符合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這是他們的差別。所以並不是說到達華嚴行法以後,把戒先放輕一點,把定也放輕一點,而把慧增加起來。不是這樣的,它是合在一起的。

前段時間特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根本智的規定性。若從佛教行法理論的角度來講,十信、十住位之前的修行者戒定慧是屬於他律的,其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是在自己的生命體驗之外的,是依於世尊在經典中所說,依於善知識在演說中所說,修行者根據戒定慧,以它爲橋樑去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也就是依賴於對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需求,纔會生起戒定慧的行法,所以是他律的。而不共別教菩薩與諸佛如來的戒定慧是屬於自律的,自律就是自內生起的,因此這是他們的差別。

十信、十住位之前的修行者以戒定慧爲途徑、爲手段要去獲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但依賴於他律生起的戒定慧獲得的結果是不穩定的,不是必然的,所以,儘管很多修行者也在持戒,修禪,也在讀經深入經藏,但最終也許並不能得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

不共別教菩薩與諸佛如來的戒定慧屬於自律的,什麼是自律呢?自律就是自內生起的,就是我自己知道戒定慧就是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表現方式。因此進入到華嚴行法十信、十住位以後的修行者,都是以自律爲基礎,沒有戒定慧就沒有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不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呈現。所以,這個時候的自律是穩定的,是必然的。無論碰到怎樣的因緣,自內生起的戒定慧不會改變,管這個稱爲穩定的、必然的。

當然,不共別教菩薩的戒定慧與諸佛如來的戒定慧也是有差別的,不共別教菩薩的戒定慧它是和體驗直接相關的。也就是說,對於不共別教的菩薩,他在苦受、困難面前,有時戒定慧沒有那麼嚴格,可能會有鬆動,但他知道這是有問題的。

而諸佛如來的戒定慧,他是自性戒生起的,即依於根本智的規定性生起的,它不隨因緣法而改變,所以是決定必然的、究竟穩定的。

這就好像交通法規,我們開車碰到交通標誌,都要嚴格遵守,有些是以遵守性的方式去看待交通法規,這就比較累,沒人的時候可能就不遵守了。交通法規是令我們世間人獲得自由和安全的保證,在前面講過生命解脫是靠規則、靠規定性獲得的,決定不是靠自由散漫或基於本能的慾望滿足而獲得的。因此生命解脫必然有嚴格的規範,就像交通法規一樣,爲了保證所有人出行的安全和自由,必須要有交通法規。遵守交通法規也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有的是被動遵守的,在沒人的時候,半夜的時候,他可能就不遵守了。

對於不共別教的菩薩,他知道交通法規是令所有人獲得安全、自由的保證,所以他會自覺遵守。而諸佛如來的戒定慧則相當於如果在某一個地方沒有交通法規,他可以在這個地方構建交通法規,以獲得行爲規範,讓生命解脫。

因爲諸佛如來有這個能力,在經典裏這個能力就是大王的力量,就是根本智的力量,也就是根本智的規定性。所以規定性不是專門針對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的,而是對所有法都能進行規定。因此我們要獲得生命解脫、無上正覺,必須要符合根本智對於生命解脫與無上正覺的規定,符合規定才能獲得生命解脫。

爲什麼我們在《華嚴經》裏反覆強調十信位、十住位的行法要依賴於正知見、正思惟,依賴於分別、選擇和判斷。這本身就符合大乘菩薩的兩條戒律:第一個梵行清淨;第二個行法精進。梵行清淨包括諸法平等。所以這裏講的戒定慧,是將戒定慧總合在一起的。